《菜根谭》:人奉不必喜,人辱不须怒
嗨,我是时光!
今天继续与大家一起共读《菜根谭》的经世篇。
经世有阅经世事之意,经世篇说白了就是探讨人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在这人世间过得更舒服一些。今天重点读一读看破荣辱,不为宠辱所累的智慧。
人奉不必喜,人侮不须怒
【原文】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这里的峨冠大带是高冠大带,古代高官重臣的装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显贵发达了别人奉承我,奉承的是我身上的高冠大带;我落魄贫困了别人侮辱我,侮辱的是我身上的布衣草鞋。如此看来别人本来就不是在奉承我,我为什么要高兴呢?本来就不是在侮辱我,我为什么要生气呢?”
读完这句话我想起小时候村里一位大爷说的话,他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就说小娃娃天生爱哭这事,有钱人家娃娃跑出来玩时哭闹,别人会说这娃娃声音洪亮中气足,活像个金喇叭;穷人家的娃娃跑出来玩时哭闹,别人会说这娃娃哭哭喊喊像个破喇叭,吵得人心烦。”
襁褓中婴儿的哭声有差别吗?没有,差别是他身后的父母和村里人的有色眼镜。
《增广贤文》里有一首诗说:“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家境贫寒时住在闹市也无人问津,家境富裕时即使住在深山也会有人上门来采访。难道是因为为人处事的差别吗?非也!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对待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你的财富、地位和身份……
那么问题来了,财富、地位和身份能代表你这个人吗?答案是:不能!
每个人都是处于发展的变化中的,昨天的穷小子可能变成今天的新贵;今天万人追捧的明星,明天可能会变成阶下囚……除了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大部分人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呈抛物线发展趋势。前半生学习积累,三四十岁的时候达到人生巅峰状态,四五十岁开始走下坡路,退休后逐步退出社会权力圈子和主流社会圈层,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来时一样一无所有……
正如上一篇读《菜根谭》的文章中分享的内容:“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人情世态的变化多端,别人对你的态度也会因为你的状况和他的目的千变万化,飘忽不定。如果你太在意别人态度,就会被毁誉宠辱所累,把幸福的钥匙交到别人手里。
道理都知道,可人为什么还是很难摆脱宠辱若惊的状态呢?
《道德经》第十四章给出了答案。
《道德经》第十四章来篇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得宠或者被侮辱都如同收到惊吓一般,把荣辱看得像身体一样重要而患得患失。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说宠是被捧上去,辱是被贬低下来,得宠担心失宠,失宠就是侮辱。被得失所困,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是自己身份卑微,在人之下。
因为把自己定位在人下,所以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就像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
别人夸奖赞美就高兴,别人批评冷落就难过;别人奉承就觉得自己是成功人士,别人贬低就觉得自己做人很失败;显贵时自我膨胀、自命不凡,穷困时失意颓唐,自暴自弃……
所有这些,都是心智不成熟,内心不强大,自我价值感地的表现。
真正内心强大,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不会在意别人的宠辱,不会用别人的眼光来评价自己,不会用别人的看法来束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