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休

2023-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cd5f783d3f6e

        说起秦休,在他的故土老家(新池北沟村)名气是最响亮的,也是村民最熟知的一位宗族先贤,历史名人。很多村民对他身前身后事都能说个一二,尤其是搭上花台子的名号,越发显得神乎其神,这让村民内心对他充满敬佩和由衷的骄傲。的确,在众多可知优秀的族人里面,秦休无疑是那个年代一座其他人无法超越的巅峰。就连他的曾祖父,关中名士—秦五举,也没有他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大。

      今天,我们试图还原一位真实而确切的历史名人,不管人们怎样认为,我想正史志书一定不会罔顾事实,参杂水分。那就让我们一起根据志书记载的原型,一步一步梳理出历史上真实的秦休和他的那些逸闻趣事。

      据清《合阳县全志》记载

      秦休,字又休,号岵瞻,更号匪莪,五举曾孙也。祖锡,字来九,副贡生。父汧,字伯山,邑学生。俱赠翰林编修。休夙有文名,善书。康熙戊子,年三十,举于乡;壬辰成进士,改庶吉士,习清书,散馆授翰林编修。辛丑分校礼闱。癸卯丁母忧,乙巳补原官,丙午改授吏部文选司郎中。丁未发往浙江以知府用,委署绍兴府。未几,特授广西浔州府知府,庚戌摄鬱林府事。辛亥改补户部贵州司员外郎,癸丑又分校礼闱,升授云南司郎中。以题参落职,奉旨发往北路军台效力。乾隆元年引见,以年老回籍,八年卒。闻所有诵诗三十卷、方雅八卷、文集十六卷、诗集十二卷,制艺数百篇,不知存否?

    秦休,(1679—1742年)字又休,号岵瞻,更号匪峩,关中名士—秦五举的曾孙,祖父秦锡,字来九,副贡生;父亲秦汧,字伯山,邑学生。祖父和父亲均被赠翰林编修(正七品)。虽然只是个七品小官,对一个家族来说,也是无限风光有排面的事啊。在明五世祖秦和时,其家族就被称“望族”,可见的确也是名副其实的。秦休在诗文方面影响力堪称卓绝,书画方面的影响力也是卓尔不群(合阳县博物馆现存他画作,题跋着众亦)。康熙戌子(1708年)在乡试中举,壬辰(1712年)成进士,和张大有一样都改“庶吉士”(翰林院短期担任职务。中进士者中,有潜质的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为内阁辅臣来源之一。)学习满文,便于文化融合,便捷翰林院文书交流。三年期满,授翰林编修。辛丑(1721年)被任命在礼部做事。癸卯(1723年)秦休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三年。乙巳(1725年)他恢复原来的官职,丙午(1726年)改授吏部文选司郎中。丁未(1727年)被发往浙江委任知府事务,委署绍兴府。没过多久,又被特别授任广西浔州府知府,庚戌(1730年)摄政鬱(玉)林府政事。辛亥(1731年)又改让他担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癸丑(1733年)又回礼部当差,升授云南司郎中(最有实权的正五品官员)。后因题参(上本参奏、或弹劾)落职,被发往北路军台效力,也就是大清雍正(1731年)平叛噶尔丹(和通泊之战,兵败之后)休战期前往的。

      乾隆元年(1735年)经有关官员了引见(理由是年龄原因)才得以回到老家,在乾隆八年(1742年)去世。走完了他辉煌而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后人留下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所做诵诗三十卷,方雅八卷,文集十六卷,诗集十二卷,制艺(八股文)数百篇,不知道是否还在世间?

      秦休有三子,长子炜商,州同知;次子焕祖,甲辰副贡;三子在载,其略不祥。秦休曾孙辈俱居周至。

      纵观秦休的一生,家族渊源对他影响较大,年30岁时参加乡试,一举功成,四年后又考中进士,其聪明睿智可见一斑,仕途也是一路顺畅,他的祖、父都受朝廷恩赏任翰林编修(正七品),自己也做到了从四品。其家族在朝为官者甚众焉。后世传说的一门三进士,就是他的家族。他如果不是因为“题参”落职,或许也会像张大有那样擢升为尚书官员,或更高也未可知,(司郎中进一步就是尚书,侍郎等)造化弄人,历史不会重演。即便是这样,他在当时也是北沟村,乃至合阳地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材,在绵延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族人引以为傲的先祖前辈。

      除此之外,他还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造诣颇高,大多数作品或许无法觅得,少量存世作品偶有发现。合阳县博物馆存其书画,上面有不少大家的款印、提跋,放到如今,当属一方稀世珍宝。散落各处的诗歌,楹联,也被后人编撰或收编在册。在合阳这片文化气息浓郁的氛围里,成为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据《合阳县全志》卷3《人物》著录,他所著《书品》1卷,《花通》1卷,《趣园诗集》由清侯仁朔撰,未被收录者多矣,这不但是文学上的损失,也对后世研究清朝的文学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他神奇的擢升过程中,可以看出速度还是挺快的,几乎一、二年就上升一级,换个地方,考中进士随即就被认命为庶吉士,不但说明他学问高,应该人也比较精明能干,在不断晋升的同时,也变换了好几多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南方。南方自然景观秀丽,风景优美,对他的创作大有裨益,从其存世作品中可窥一斑。

      被村人津津乐道的不仅是他的官职,还有花台子。传说秦休年事已高,请求辞官告老还乡。鉴于秦休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办事严格,吏不敢欺”(据百度)为表其功,皇上下旨赐银两千,用于搭建花台子(秦休是文官,常陪皇上听戏)秦休回到老家后,模仿京城戏台的样子搭建花台子听戏。后被人诬告说秦休搭建的花台子和京城的一样,皇上派人查看,发现花台子主骨架用木料搭建,铁索斜拉固定,周围用苇席,棉布围之,正面一层上书“花台子”皇上圣旨置于其上,两边柱子上贴对联,边上空处挂梅兰竹菊四幅刺绣画,看上去朴素,典雅,大方,不失为一方胜观。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大清盛世,俗称“康乾盛世”。虽如此,但是中间的雍正皇帝才是奠定康乾盛世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一代君主。在位十三年,整肃朝纲,勤勉理政,着手改革,颁施新政,俗话说“是个过日子手”。他的确是一位堪范一代的明君皇帝。秦休在他当政的后期被贬,一直在北路军台效力,直至雍正驾崩,乾隆继位。他在乾隆元年,才在其他官员的引见下,得以解甲归田,回到老家。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被解职,告老还乡的前朝老臣,乾隆皇帝没有,也不太可能会恩赐他两千两银子的道理和理由。

      根据出土的世祖秦子玉墓志铭(明嘉靖三十八年)上面有这样的话“粮积万石,田富八顷”秦休家族从明朝五世祖秦和时期就富甲一方。其后的几百年,依然富甲一方,家族官员众多,士大夫思想盛行,修谱立传者比比皆是,才有了秦镐修谱、立祠,等一系列为家族树碑立传,承前启后的举动。花钱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多大问题,尽管搭建花台子费用较大,仪式也挺复杂,耗时耗工,所以才在每次现谱的时候搭建,盛况非同凡响。因年代久远,秦镐影响力不大,加之秦休官品高,或许后来秦休也主持过现谱搭花台子的事,后人便将搭建花台子的事和秦休绑定在一起了,也不奇怪。

      在村里,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常说这样一句话:“王杰出京拜秦翰”。起初人们都以为“秦翰”是一个人名。后来本村我红发哥说李志斌老师(已过世)问过他,但他说不清楚,让我问李志斌老师。我随后问过李老师,他给我微信回复,说是他在廉庄调查时,听人说皇上听说合阳的天麻比较上乘(据说就在坤龙和北伏蒙沟边只有很小的一块地方出产)就让在朝廷做御医的秦翰回老家弄些天麻,结果天下大雨,路桥皆毁,没有弄到,秦翰回京说合阳没有天麻。此事到此为止。

      王杰,清代(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朝陕西第一名臣之称。

      由于这是传闻,但是又有此说法,必定也有一定的渊源,经过我多方查证,了解,走访,才从曾担任本村支部书记,如今已八十多岁高龄的秦昌屯那里听出了蛛丝马迹,他说:“听老年人说当年村里在腰巷东头搭建进士之家的台子,场面盛大,气势恢宏,表演各种节目,达官显贵,乡绅名流,都前来朝贺。场面是旌旗漫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社火节目轮番上演,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凑热闹,看戏的,做生意的,大人小孩,想来当年的盛况一定不同凡响。据此推测,王杰此时青春年少,藉藉无名,又有出仕的宏愿,所以赶来拜见,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王杰出京拜秦翰或许真有其事,而他拜的人不是什么宫廷御医,而是曾经的翰林秦休,简称“秦翰”。毕竟秦休比王杰大,做官要早,在当地也有些影响力,此时的秦休正是暮发白雪,赋闲在家,有个晚辈拜访也很正常,只是后来王杰被乾隆钦点状元,这件事也给秦休贴金不少。事无可考,只当是逸闻谈资,也未尝不可。

      个人能力有限,下的功夫不够,收集的资料也少,难免有偏颇之处,就我知道的成文呈现出来,对于文中依靠推测的地方,欢迎大家纠错,还原历史真相。

      不管怎么说,一代名臣秦休有过辉煌的从官经历,也做到了一定高度的职务。抬头仰望,他在北沟秦姓延续的历史上,抒写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光耀门庭,名扬四海,从乡野到朝堂,从一袭布衣到朝廷重臣,完成了他报效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超然思想,工作之余,不忘笔耕,撰书作诗,书法绘画,陶冶情操,那一样,他都做到了出类拔萃,所以历史会为他停留,记下他走过的历程。

      多年之后,有个后生,怀着对先贤的敬仰,秉烛夜书,也是为了不忘历史,还原宗族先贤的瑰丽人生。尽管光阴易逝,唯使志不灭, 铭记在史书的高台上,有我前辈的奋斗和辉煌历程,在历史的星河里熠熠生辉,并将在往后的征程上继往开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