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

工作没动力,试试这三个方法

2018-10-14  本文已影响107人  曹将

(一)

这两周都在出差,见到了久未蒙面的老友 A。

老友算是年少得志,工作不到五年,已经在公司里独当一面。

我们在北京一家有特色的小店里汇合。到店时他正接着电话,对我比了个「3」的手势,我心领神会,便继续翻着菜单。

等他坐下后,我三下五除二点了几个菜。

简单寒暄几句后,便进入他的主场。

他说,现在感觉时间太不够用了。他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 35 岁前实现经济独立,而现在,已经接近 30 了。

找到空隙,我插了一句:不用这么急啊。

他继续说:

我不像你,业余时间还可以写点东西,这样结合还不错。

但我最终是要创业,所以必须在接下来五年的时间里,积累人脉,攒够管理的东西。这样将来出来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

说来也有意思,有时候你不想要什么,什么就会自然到来。

比如我之前做项目,只是想要把这东西弄懂弄透,将来可以用到自己的创业中去,也没想什么其他,但结果阴差阳错升职加薪。

不过也好,现在可以多花精力在管理上,以后毕竟也要找团队做大事哈哈。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继续分享准备的创业项目,两眼发光,滔滔不绝。


(二)

在上海的时候,见了另一个朋友B。

这个人读书阶段就是一个「奇葩」——不过不是我说的,另一个介绍我们认识的朋友说的。

多么奇葩呢?

在读书阶段,她每天都自习到凌晨,学习成绩自然排名领先。按理说,这种角色肯定是走保研或出国深造的路,但她却直接工作。

目前工作了六年,中途换了三份。每次都是领导要提拔的时候,选择走人。

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是一个傻姑娘。

她的答案是这样的:

第一份工作是做咨询,它要求你能快速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但做到后面感觉自己只会去迎合,不懂得主动去做一些东西,于是跳到了甲方。

在甲方的工作接触面更广,但慢慢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空间有限,更多是在上传下达。所以现在去了一家创业公司,既能主导,又能施展。

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

听到她的总结陈词,我好想手动笔心。


(三)

A和B拥有典型的自我驱动型人格:信奉被动挨打主动求变的人生主张。

这类人总是很忙,但身上带光。

总结来说,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认清每件事对自己的价值。

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来了的时候,总是保持消极态度。毕竟,抱着帮老板干活的态度,终究难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但是,一旦有意识去发现它背后带给自己的价值,人的态度便会有所改变。

以之前准备一次公司内部培训为例。它不属于我的工作范畴,但带来的好处是:

第一,把之前的成果串联起来,相当于给自己的总结。

第二,把之前听讲座学到的技巧落地实践,训练一个新技能。

第三,刷个脸熟,以后可能跟一些听课的同事有工作交集。

如此想来,便有了动力,即使是周末加班准备也无所谓。


第二,明确工作的局限性。

每份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重视思考,有的强调沟通。我们会慢慢发现,在现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短板都将阻碍自己走到下一个台阶。

遗憾的是,大多数工作都很难帮助我们解决技能软肋。这时候埋怨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工作本身并不是为了帮你变得更强。

有个朋友的做法很「简单粗暴」,发现自己不善交流,就报班学习,一次 5000 多元,他的理由是:

时间宝贵,与其今天花几块听个微课,明天去网上找个视频,不如直接问 HR 朋友,找到最好的老师。这是对自己的投资,怎么也不算贵。


第三,给自己清晰的时间节点。

我是四川人,但没去过峨眉山。原因很简单,总以为有时间去,结果就是一直耽误到现在。

时间节点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小事上,按照类似番茄工作法的原理,要求自己每半小时完成一个特定的内容,保障工作的效率性。

大事上,则要求自己每隔一段时间训练出一种能力,然后找到相应的资源,主动求变。

一旦大脑中有个倒计时器,你就不会跟其他人一样荒废时间,而是发现缝隙,主动成长。


我是尾巴

大三时候上了一门经济学的课程,老师是这个领域的泰斗。

在某堂课的中途,他说了一句:

你只有积极对待自己,他人才会积极对待你。

我想,这也算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