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证
喜欢看书阅读的人,大多使用过纸质的借书证,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借书证已经电子化,借阅图书更加方便,纸质的借书证,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大约是在三十多年前,我不经意间收藏到一张1938年的“小小图书馆”纸质借书证,作为研究舟山党史的实物,这张珍贵的借书证,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是历史的见证。
从这张证号为330的“小小图书馆”借书证上的文字记载告诉我们,主人是当时住在定海北大街22号的经济委员胡梅仙,尽管我查不到此人相关背景,有识之士可帮助核实,并作进一步考证,但是查阅有关资料,“小小图书馆”的来龙去脉应当说还是相当完整的。
“小小图书馆”萌芽于1936年夏,正式成立于1937年10月。由胡时杰、李隆华先后任馆长,创办时对外曾经挂名丁攸梅为馆长,馆址先设在县前街13号,后迁至邑庙前2号。当时,“小小图书馆”的书籍完全由青年们捐献、自筹,并由青年们担任义务管理员。全盛期可出借的书刊达四千余册,读者近两千人,除了开展借书、阅览室业务外,还举办成人文化夜校、组织时事讨论会、代购书报等,在岱山东沙、普陀沈家门、定海白泉等地开设分馆,并出版《小小图书馆馆刊》《文选》。图书馆的骨干和主要读者,也是抗日宣传队的骨干,对推动定海各界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促使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共定海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曾把“小小图书馆”作为党的外围组织。正因为如此,“小小图书馆”的活动也遭到了国民党定海县政府的注视和压制。为了反对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在“小小图书馆”成立一周年前夕,工作人员曾设法请当时的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题字,以作纪念。1938年,当“小小图书馆”托人转请当时在武汉工作的国民政府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题字时,他很高兴地题了“定海小小图书馆成立一周年纪念”的条幅,并签名盖章。题字寄到定海后,大家除把条幅挂在馆内作为纪念外,还选了“小小图书馆”5个字的手迹制成馆额挂在大门口。郭老的题字鼓舞了大家办好“小小图书馆”的信心,也使国民党当局对“小小图书馆”的迫害行径有所收敛,“小小图书馆”的活动一直坚持到1939年6月定海沦陷时为止。
1950年5月舟山解放后,留在舟山的原“小小图书馆”部分工作人员和读者,为继承“小小图书馆”的革命传统,报经定海县人民政府批准,于当年6月恢复了“小小图书馆”,并通过在上海工作的许定梅同志,再次请郭老题字,郭老又重题“小小图书馆”5个大字。同年9月,因“小小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逐步走上了革命岗位,并考虑到解放后的情况与过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将全部藏书捐献给定海县图书馆而停办。重办“小小图书馆”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当时对活跃解放初期定海人民的文化生活,还是起了积极的作用。
“小小图书馆”作为舟山市文物保护点,2002年5月20日,舟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现在的定海城隍庙前边门出口围墙上嵌入了一块“小小图书馆旧址”石牌,而前门出口应当为西大街73号,中共舟山市定海区党史工作委员会于2013年9月,树立了一块"舟山市革命遗址-定海小小图书馆旧址"石碑。小小图书馆旧址里面现在是无法进入参观,不对外开放的。
八十多年前的一张泛黄借书证,仿佛在无声地叙述着不同寻常的往事,平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