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小晓文字君狐仙故事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让我们跟着蒋坤元老师到杭州去拜佛堂

2018-01-03  本文已影响283人  Mr_稻香老农

——读简友蒋坤元老师的优美文章《新年头一天,我们跟着阿青阿姨到杭州烧香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让我们跟着蒋坤元老师到杭州去拜佛堂。

我之所以要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蒋坤元老师家住阳澄湖畔的苏州城,他家离浙江省杭州市也不远,而是我觉得蒋老师作为一个大老板,在文学上的成就又是著作等身,他还到简书里来放下身段跟我们这些工薪族打交道,真正地是不简单。

另外,我看了他的一些文章,有两件事让我对蒋老师博大的胸怀和仁慈无比的心肠有了充分的认识。

一件事是他在十八岁上给邻家打架的父子俩拉架时,他自己却被人家用砖头砸破了头,他伤好后也没有去找人家讨个说法。

第二件事是人家借了他几万元钱后却抵赖不还,他受他爱人的影响,他也没去跟人家打什么官司,更没有去抄人家的家。

我原先想破脑袋都不明白这个蒋老师为人怎么这么好说话,后来我知道了他一直跟着他爱人信佛且礼佛,他身上有佛的慧根,他这人就是一个像菩萨的人。

蒋坤元老师既然是一个像菩萨一样的人,那他写出《新年头一天,我们跟着阿青阿姨到杭州烧香》就不足以让人感到奇怪了。

新年头一天,我们跟着阿青阿姨到杭州烧香》这篇文章,是蒋坤元老师写的他们一批上班族在新年头一天,跟着辛庄拜佛团的领头人阿青阿姨到杭州的各个寺院拜佛烧香的事情。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简洁生动,且擅用口语,读来琅琅上口,质朴清新,令人耳目一新。也许有人觉得蒋老师在写到杭州烧香的整个过程中,蒋老师没有对佛教圣城的风景作很好的描绘。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他这是写的到杭州烧香的事情,不是让阿青阿姨带着大家去爬山逛城游览祖国如画的风光的。

文章一开始,蒋老师就用了一个设问句,他问我们新年第一天是怎么过的,跟亲人相聚一定很快乐吧。他没要我们回答,他就自问自答地告诉我们:“而我们跟着阿青阿姨到杭州烧香,这是第一批,这回到杭州烧香分四批,因为烧香人很多,所以只好分批烧香了。”

这一小段文字,他告诉了我们很多信息,第一,他们是第一批,其次是到杭州烧香分成四批,最后他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分批分批地去杭州烧香,是因为烧香的人很多。

紧接着,蒋老师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他们第一批450人中,都是上班族,年纪很大的人不是太多的,要让这450人都能同时到达目的地,他们分乘了9辆大巴,一辆大巴里只能乘50人。

他们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地乘上大巴,原来都是那个有着菩萨心的阿青阿姨筹划好的,她的意思是让上班的人先去杭州烧香,而上班的人就只有元旦这几天假期有空闲,不能因为让大家去烧香而耽误了上班。你看,这个阿青阿姨想得是多么细致周到。

蒋老师接着写的就更加细腻了,但又因为他的言简意赅的描述,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哆嗦的。他告诉我们早晨4点多钟,就有去往杭州的人在苏州渭塘镇政府广场等候,那要带到杭州各个寺院拜佛烧香的贡品也成堆成堆地码放在那里。

大巴车开上高速公路上,尽管早晨有雾,但还没有雾浓到路被暂封的地步。这在蒋老师看来,应该是南无(音那磨)阿弥陀佛保佑的结果。蒋老师的佛的心性坦呈无遗。

那天上午不到10点钟,他们第一批大部队到了杭州的上天竺(音竹)寺,大家就开始各自拜佛烧香了。阿青阿姨给大家吩咐说拜佛烧香都是为了修行,因此大家要友好礼让,不要争得拥挤不堪。这样写,就把阿青阿姨那种处处为大家着想的精神面貌凸显出来了,即使在拜佛烧香时,她也要大家相互礼让,她也为大家的安全着想。

然后,大家又在上天竺寺吃午饭,蒋老师看到大家都很遵守秩序,几百号人都没出现混乱的局面。蒋老师不禁感到大家越来越有自觉性了。

吃完饭,蒋老师又写到四百多个念佛人步行到中天竺寺烧香拜佛,这个时候,那个广播里又播放出有人说:“一支香烧到头,一年好到头。”蒋老师认为跟去年播放的一样,很宏亮,也很亲切。

在这里,蒋老师还把他在中天竺寺的留影发在文章里,看着蒋老师魁梧的身材和双手合十地虔诚礼佛的情景,让人觉得蒋老师既能为人师,又能为人友。

既然有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那么肯定有下天竺寺了,我的猜想果然没错。蒋老师写了他们到下天竺寺,在那里,他还把一股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澈见底的溪流引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写到到灵隐寺时,由于灵隐寺很大,阿青阿姨都按排人在各个转弯处专门负责指路,这样就能保证不让每一个念佛人掉队走散。这样写,不仅写了阿青阿姨细致周到,而且她那种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也被蒋老师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

蒋老师接着介绍了灵隐寺是杭州最大的寺,不仅我们中国的人去拜佛烧香,连外国人也来了。蒋老师说:“我还见过好几个外国人哩!”蒋老师说得很有些自豪感啊。是啊,古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于此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在灵隐寺拜佛烧香后要出山,由于接送他们的大巴上不来,他们只好步行了好长一段路,才看见了大巴车。于是,他们乘着大巴车沿途经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向净慈寺进发。

到了净慈寺,蒋老师很委婉地告诉读者由于他跟随辛庄念佛团队到杭州烧香已有十多年了,因此他对净慈寺很熟悉,净慈寺有两处名胜古迹最出名,一是南屏晚钟,二是南宋活佛济公和尚拔木头的一口古井。

蒋老师指了指那口古井,让我们仿彿看见了当年济公和尚出外化缘的情景。

他到了一个员外家,想化些木头回去修净慈寺,员外问他要化多少,就是说,和尚,你就直说了吧,你要多少木头?济公和尚说:“多乎哉?不多也!贫僧只要一袈裟。”

那个员外不知天高地厚,他看了看济公和尚从身上脱下来的袈裟,感到些许木料不足为惊,他小看了济公,于是,他大方地指了指他家的数十个山头的山林,说:“只要你能把它们拿走,甭说一袈裟,十袈裟也听凭你拿!”

济公和尚喜出望外,他迫不及待地问员外说:“员外此话当真?”员外豪气干云地说:“当真!如果说白话,天打雷劈!”

济公和尚心花怒放,他心里乐啊,觉得这员外真仗义,够朋友,他笑着说:“也不要十袈裟,一袈裟足矣!”

济公和尚说着,把搭在他胳膊上的袈裟往空中漫天一撒,只见那袈裟一眨眼间变得无大不大,变得硕大无比,它遮天蔽日的,员外的数十座山头全部笼罩在济公和尚的那件破袈裟下。

员外一看傻眼了,心想,完了,怪不得人家喊这疯和尚为活佛,当真有些手段。他想翻悔也不行了,因为刚刚把话说得太满了,说出去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是再难收回的,他只能任凭济公和尚让人来把山上的树木砍伐带走。

伐木工人把木头砍伐完后问济公,怎么把木料运回净慈寺。济公和尚让他们把木料从山上滚到滚滚的钱塘江。

伐木工人们很听济公和尚的话,他们把木料推到波涛汹涌的钱塘江里。他们在这儿前脚把木料推到钱塘江里,济公和尚已在净慈寺的那口井前,把木料从古井里拔出来了。这就是济公和尚从古井里拔木头的故事,是真是假不要紧,关键的是让我们知道了济公和尚从那口古井里拔出木头的故事。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我们跟蒋老师到杭州各个寺院拜完佛烧好香后,也该打道回府了。我们再看蒋老师怎么说,他是这么说的:

“有小菩萨阿青阿姨带队,我们相信,我们这个念佛团队会越来越壮大。”

请点击蓝字,看蒋老师的文章:

新年头一天,我们跟着阿青阿姨到杭州烧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