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阶层固化》
前不久,在朋友圈里看到上海某小学家长群里的几张截图,不知为什么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英国的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作《Up49》。
片子开拍于上世纪,以几个家庭的孩子为对象,每七年拍一次,拍了49年!据说,当初导演拍这么一部片子的目的就在于,他想知道,富人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仍是富人,穷人的孩子长大后又会如何。片子中的小孩来自于不同的阶层。
经过数十年的追踪,半个世纪过后——阶层固化——是片子告诉我们的答案。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的命运在没有出生前剧本就已经写好?我们又该对这种差别持什么样的态度?社会阶层的划分与价值观多元化,以及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意志……这些解释真的能够站住脚吗?能够说服人吗?
在后来与几个朋友的讨论中,我说,要改变我们自身的社会阶层,最简便易行的恐怕就是读书了。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肯定不能改变命运。
是啊,在书籍可以较为容易得到的今天,改变了以前只有权贵阶层才能看书的特有的权力,这恐怕是所有平等权利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了!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产生,让普通百姓也能轻而易举的拥有书籍,获得知识!但是知识的扩散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形成或者说拥有文化,老百姓手中的文化,有一个名字:大众文化。
《也谈阶层固化》什么是大众文化?通俗一点,就是路边的小吃!它的作用仅仅只是满足平常百姓低级的需求,毫无营养和智慧!不能够对社会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
这一切,大家——普通的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愿意承认,大家更愿意沉浸在一种幸福感中,自己告诉自己:生活很幸福,这样说了,好像真的就很幸福一样。
而对于真正有知识的人来说,知识越多,越能看到社会的残酷与冷漠,越能看清人类的弱点,越能清醒的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糊涂的幸福和清醒的残酷,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两种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是被生活推着甚至是夹裹着往前走,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本钱”,所以可供选择的本身就不多,就算是有,选择的主动权也早都在一次次与现实的妥协中丧失殆尽了。
所以,阶层固化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你想脱离自己的阶层,更向上一层,就必须付出比自己所在阶层和比自己更高阶层的人更大的努力和奋斗,往往还不能够就一定会成功。就是老话说的尽人事听天命,顶多安慰自己一声,我努力过,我尽力了。
这几个家长的言论,咋一看似乎在炫耀,但也传递除了一个意思,由于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注定了他们还没出生,就比普通人拥有更充沛的资源。由此在今后他们的成长中,起点就要靠前。
但并非他们就一帆风顺,只不过命运不同,沧桑各自了。
还是那句话,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所谓对错之分,只是要你接受由此带来的一切结果。
《也谈阶层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