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与小隐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104人  Foxuan

中国自古有“隐”的说法,比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贾岛的一首诗《寻隐者不遇》,为隐者披上一层神秘面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隐,就意味着与外界的一种脱离,或者说超越本我的另一种追求。远离江湖,是可以求道,可以直面内心;人在江湖,往往又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身不由己。
人活一生,都是一种修行。怎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但都要有一个理由说服自己,让自己的现在可以顺理成章。

(01)
越剧《追鱼》有这样一段对话。观音问鲤鱼,“你愿大隐还是小隐?”鲤鱼反问:“大隐怎的,小隐何来?”观音回道:“大隐拔鱼鳞三片,打入凡间受苦;小隐随吾南海修炼,五百年后,得道登仙。”鲤鱼忠贞于自己的爱情,于是忍痛让观音拔掉了自己身上的三片金鳞,转为凡人,与凡间的有情人结为夫妻。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其实这里的大与小,没有比较的意思。就难度而言,大隐当然要更大些。因为除了面对自我内心的挣扎,还有自我与外界的相处问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小隐的精神,那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而活着的艰辛,注定还要以大隐的姿态活于世间,还要为钱而奋斗,考虑柴米油盐,只在有空时升华自己的精神。当然,就个人而言,都是一种选择,选择了就要面对,也要承受其中辛苦。

(02)

吴晓波说过,人应该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人性里就这样,因着兴趣做着与钱无关的事都开心,可又都需要金钱,需要一份职业。真正的快乐好像与挣钱是矛盾的。吴先生点出了这两点,一方面要有小隐的情怀,享受着非物质层次的愉悦;另一方面要有大隐的精神,为物质而奋斗。

除了自我追求方面的差别,怎样理解人际或展示人际关系,也是巨大的差别。网红复旦大学女教授说,朋友是无用的,无功利之用,交朋友是为了奉献更多的爱。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这,是大隐时代的小隐情怀。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稳定的工作,都走超市化的购物模式,人和人可以没有交集,当然没问题。

但现在各种商业模式出现,人和人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互相帮助,做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其实是更好的存在。现实的另一面是“只有一件事,我们很默契,你不联系我,我不联系你”。大隐时代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回归小隐,多少让人唏嘘。

比如现在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出有些人满满的“小隐”情怀,不时分享各种励志鸡汤,各种真知灼见;有些人满满的“大隐”之道,分享自己的微商信息,期望自己的刷屏感动朋友,自己大爱的产品帮助到朋友。有的人受不了刷屏,也会选择屏蔽对方。人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基本上会在“小隐”与“大隐”间有个均衡,比例大体8:2。原本很好的朋友,可能因朋友圈而分道扬镳。其实根本还是人的立场不同,经历的不同。

一个有稳定高薪的人,可能会看不上微商,站在理性的制高处评点一番;一个收入一般的人,就想兼职多份收入;一个没有工作的人,就会利用上自己的闲暇时间,用手机与网络工具,挣点钱。其实都无可厚非。正如罗振宇说的“合法挣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的事,比做慈善还有尊严”。因为挣钱一定是创造了价值,或者满足了人性的需求。

(03)

人是要以社会化的人的身份而存在的,都免了谈钱。即便那样极端的“小隐”,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手上没钱的话,也会下山偷人家的东西吃。在吃饱肚子这件事上,关乎的是存在权,已经和情怀无关,也不是隐不隐的问题了。

求同存异,多些理解与尊重,是当代人生存的必要态度。即便你不同意朋友那样的方式,也要设想他的处境,理解他在为生存权而努力。时代的发展,尤其网络的普及,导致信息的透明,原来依靠信息不对称而挣钱的方式将被彻底打破。或者说,挣钱会是越来越难的事,谁又比谁好得了多少?

我们常会听到一些感慨,什么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是混淆了概念。什么都懂,最多是小隐层次的觉悟;而过好这一生,物质层面占主导,是大隐层次的追求。突破的方式还是行动,放下身段,做满足客户需求的事,做创造价值的事。

人本来就应该有两个自我,一个小隐,有着与物质无关的精神快乐;一个是大隐,活于尘世,为物质奋斗,同时也有精神的富足。二者统一有难度的话,也不妨分离出来。正如耶稣告诫人们的,把凯撒的归凯撒, 把上帝的归上帝。人需要一颗分别心,该物质的时候要物质,该敬畏的时候要敬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