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

八大山人画中藏谜处处隐语,你读懂了吗?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31人  锦瑟酉娴

明末清初有个山水花鸟写意画家朱耷,笔名八大山人。这个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八个人”的八大山人,创造出了众多人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有人评价说,八大山人的水墨画,达到了“前无古人,后难有继”的高度。

不可否认,八大山人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父祖都是颇有造诣的画家,这样的艺术熏陶常人难以拥有。更重要的是,他本人的天赋极高,不仅是绘画,其书法,篆刻,诗作,都自成一家。

双禽图

看图中鸟儿的“白眼”,就是八大山人的经典“标识”。桀骜不驯的鸟,永远是“犀利”表情。右上方“八大山人”,很像草书“哭之笑之”。最神秘的是那个右下方的红色画押!看得出吗?其实是“三月十九日”,崇祯自缢的日子。无限悲恨藏于书画之中。

很多文人大家的旷世佳作,都是在经历了人生劫难之后写出的,人们冠之以“文章憎命达”。其实,遭受了巨大苦难之后的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八大山人的画作,处处暗含隐语,卷卷几为花谜。看懂的时候,才了解八大的孤愤与悲苦。

如果生逢太平盛世,朱耷就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顶着明朝皇族宗室身份,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七子朱权九世孙,富贵程度可想而知。

江西南昌是他长大的地方,是他心心念念的故乡。1626年朱耷出生于天启六年,大明王朝已经进入倒计时。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经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八岁能诗,十岁能写米家小楷,十一岁能画出水墨山水。

八大山人画中藏谜处处隐语,你读懂了吗?

一条孤独的鱼,不在水中,反在半空,大大的眼睛,“留白”很多。透出一股冷漠神情,似乎无关这个世界。画中以物写人,一切画语皆画家的心语。左下方是经典的“八大山人”,和“三月十九日”画押。

1644年三月十九日,令朱耷痛彻心扉的日子,明崇祯皇帝自缢的那天,他,沦为亡国之人。作为“朱家”宗室,他比平常百姓更增添了恨与愤,以及被迫害的风险。还有“天涯何处是归途”的茫然。

此后的人生,朱耷由于不肯屈从于清政府,他选择了遁入空门。他心中的复国梦想,从来没有停止过。他怀念故国,痛恨抢走河山的“胡虏”。

朱耷画像

他曾经在题画诗中写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画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做旁白解读,画家为什么会“墨点无多泪点多”呢?山河依旧只是早已易主。

心中总有太多悲愤,不能直抒胸臆。他借绘画写心情,他把自己对清政府的痛恨,嘲讽融于笔端,产生了让人难以捉摸的古怪画风。

孔雀

这幅《孔雀》图,算得上是八大山人的早期作品,能看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这幅题画诗中“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这两只孔雀出奇丑陋,同时站在摇摇欲倒的破石上面。暗喻让人看不顺眼的清朝,随时有可能垮掉。画中“孔雀”,“名花”,“雨竹”连画屏。“三耳”是低眉顺眼的奴才,专听主子吆喝。孔雀的三眼尾羽,就是清朝大臣的三眼花翎。这是最高级别。讽刺这些人,让五更觐见皇帝,二更就到了。

“八大山人”的名号是朱耷晚年才开始使用,有人说是将“朱耷”二字,分别去掉“八”和“大”,就是“牛耳”。引意为“执牛耳者”。此前他用过的别号很多,“雪个”、“个山”、“驴”等,都是令人费解的“怪”称谓。

八大山人一生坎坷贫困,出家为僧为道,也曾经装哑扮疯。他傲视当时的清朝权贵,却与小民友好亲切。如有“小人物”求画,他爽快答应。若是官员索画,需要看他冷脸。

他在一幅《古梅图》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古梅图

这棵粗粝的老梅树,树心中空,根下无土,枝头几朵梅花,顽强绽放。从题画诗中看出,画家借典故言志。

元初郑思肖画兰不画土,隐喻家国沦丧,失去故土。另有殷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表达誓与新统治者“不共戴天”。

八大山人命运多舛,对人生的体悟则更为深刻得多。晚年的他,周围的政治环境趋于缓和,心态也显得淡然超脱,画风少了些凌厉之风,多了些平和圆融。品画就是读人。你喜欢八大山人的画风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