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阅读分享《知识边界》
阅读后分享,分享中学习~
1
假设一个场景,在地铁中,两个朋友,一人拿着书本在“看”,一个人拿着手机在“玩”,周边人心里对他们是否有不一样的评价呢?
曾经看到一个报道,报道中出现两张图片,一张是中国青年们在地铁拿手机的场景,一张 是国外青年们拿着书和报纸的场景,报道和评论就发出“嗟乎”,可叹我中华后辈不爱学习,都被互联网毒害。
真实的调查数据显示西方国家人们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比中国人多的多,之所以看到公众场合都拿着书和报纸,是因为信号太差!
书就是在看,手机就是玩,本身对这种现象就有 了先入为主的偏见了。西方人上网时间多也不意味着在浪费时间,而是更懂得了如何利用网络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来学习。中国人看手机也不全是在玩游戏,可能也在利用网络便利来不断完善自我的学习体系。
现在对于互联网学习,很多人都有很多的偏见,其中最大的偏见就是网络让我们远离知识,变得浅薄而又愚蠢。但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互联网创造出无限连接的信息网络,让我们更接近知识的真相。
2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谈谈作者谈论关于现代很多人对互联网知识的四大偏见:
1、纸质书更有质感,内容比网上碎片化知识更成体系。
关于“质感”的问题,就是一种怀旧和想象而已,其实很多人看的书,看完一遍都不知道该堆在家里那个角落。关于体系,其实相对来说,网上的信息及课程,内容更加全面立体,而书中只能通过固定的文字线性表达观点,很难有超链接存在。
2、信息过载,信息焦虑。
其实是个伪问题,人类历史上一直有信息过载的问题,所以不用为信息过载而焦虑,因为我们一直就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下的。今天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找到新的信息过滤器,比如熟悉的、信任的人那里获得有效信息。
3、“回声室”效应
意思是人们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和自己观点相近的消息,好像在一个封闭空间不断重复,人们都以为这些片面的消息就是事实。现在互联网高度的自由和发展,这个情况很容易渗透打破,实际上很多数据调查也显示如此。
4、事实是知识的基础
这个问题也在书中被反驳了,在互联网时代,事实不再是知识基础。相比传统时代少量的事实,通过纸质媒体的传播,很快成为大家公认的知识。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事实,不同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换句话说,我们那个时候相信的事实,可能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报纸刊登的报道。
3
第二部分,关于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生态系统
知识的生态系统,从知识的本质,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及现在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94年万维网诞生到现在,从物质,科技都有明显的发展,世界连接更加紧密,文学,艺术都在进步。
4
第三部分怎样利用互联网让自己更加聪明?
这个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传统阅读时代,有各种过滤器帮我们过滤内容,在互联网开放的生态中,我们还是能够从传统的图书,期刊编辑那里受益,只不过我们要学习混合使用这些过滤器。
第二方面是关于人人都是专家的状态下,每个信息都能够尽量多的链接关联数据。
第三方面就是展示你的工作,让自己成为连接中的一环。比如我为什么喜欢做一些文章分享个人关于脑力训练,阅读训练相关的内容,就是在努力的成为互联网中的一员。
最后就是学会拥抱不同,拥有批判性思维,哪些真正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哪些是一些故事和鸡汤。
互联网学习时代已来,好好的利用它,拥抱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