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他动员了英语,并将其派上了战场

2018-01-17  本文已影响96人  Andylee

《敦刻尔克大行动》和《黑暗对峙》是在2017年尾先后上映的电影。这两部电影的历史在时间线上是有重合的。按照严格意义上时间序列来讲,《黑暗对峙》中所展示的历史内容在《敦刻尔克大行动》之前。

这两部电影在结尾处的叙事手法上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丘吉尔首相的那篇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作为底色来铺陈。

这次战役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必须非常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但是,在这次援救中却蕴藏着胜利,这一点应当注意到。这个胜利是空军获得的。归来的许许多多士兵未曾见到过我们空军的行动,他们看到的只是逃脱我们空军掩护性攻击的敌人轰炸机。他们低估了我们空军的成就。关于这件事,其理由就在这里。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告诉你们。

这是英国和德国空军实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德国空军的目的是要我们从海滩撤退成为不可能,并且要击沉所有密集在那里数以千计的船只。除此之外,你们能想象出他们还有更大的目的吗? 除此而外,从整个战争的目的来说,还有什么更大的军事重要性和军事意义呢?他们曾全力以赴,但他们终于被击退了;他们在执行他们的任务中遭到挫败。我们把陆军撤退了,他们付出的代价,四倍于他们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已经证明,我们所有的各种类型的飞机和我们所有的飞行人员比他们现在面临的敌人都要都好。 

当我们说在英伦三岛上空抵御来自海外的袭击将对我们更有好处时,我应当指出,我从这些事实里找到了一个可靠的论据,我们实际可行而有万无一失的办法就是根据这个论据想出来的。我对这些青年飞行员表示敬意。强大的法国陆军当时在几千辆装甲车的冲击下大部分溃退了。难道不可以说,文明事业本身将有数千飞行员的本领和忠诚来保护吗? 

有人对我说,希特勒先生有一个入侵英伦三岛的计划,过去也时常有人这么盘算过。当拿破仑带着他的平底船和他的大军在罗涅驻扎一年之后,有人对他说:“英国那边有厉害的杂草。”自从英国远征军归来后,这种杂草当然就更多了。

我们目前在英国本土拥有的兵力比我们在这次大战中或上次大战中任何时候的兵力不知道要强大多少倍,这一事实当然对抵抗入侵本土防御问题起有利作用。但不能这样继续下去。我们不能满足于打防御战,我们对我们的盟国负有义务,我们必须再重新组织在英勇的总司令戈特勋爵指挥下发动英国远征军。这一切都在进行中,但是在这段期间,我们必须使我们本土上的防御达到这样一种高度的组织水平,即只需要极少数的人便可以有效地保障安全,同时又可发挥攻势活动最大的潜力。我们现在正进行这方面的部署。

这次战役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充满信心在空中战斗!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敌人占领,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有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这次战役我军死伤战士达三万人,损失大炮近千门,海峡两岸的港口也都落入希特勒手中,德国将向我国或法国发动新的攻势,已成为既定的事实。法兰西和比利时境内的战争,已成为千古憾事。法军的势力被削弱,比利时的军队被歼灭,相比较而言,我军的实力较为强大。现在已经是检验英德空军实力的时候到了!撤退回国的士兵都认为,我们的空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要知道我们已经出动了所有的飞机,用尽了所有的飞行员,以寡敌众,绝非这一次!

在今后的时间内,我们可能还会遭受更严重的损失,曾经让我们深信不疑的防线,大部分被突破,很多有价值的工矿都已经被敌人占领。从今后,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准备承受更严重的困难。对于防御性战争,决不能认为已经定局!我们必须重建远征军,我们必须重建远征军,我们必须加强国防,必须减少国内的防卫兵力,增加海外的打击力量。在这次大战中,法兰西和不列颠将联合一起,决不屈服,决不投降!

如果只是简单将电影作为电影也就罢了!但一部电影就像一个符号一样,为了理解这个符号,我们还需要借助更多的已知的符号才能探知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具体的指向。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敦刻尔克大行动》这部电影所附带的好莱坞气质,与《黑暗对峙》这部电影所附带的英国气质是不同的。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黑暗对峙》!

对于欧洲大陆的历史,绝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有一个俯瞰式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都在欧洲,一战结束于1918年,二战发端于1939年。这之间只有20年的喘息时间,也仅仅只够一代人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青年。这一点对于法国和英国来讲,可能更为现实一些。

战争是哪一方都不想要的。对于战争来讲,它的最大消耗不是物资和财富,而是人。用“少数人的疯狂,数不清的死亡”这句话来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合适不过了。其中从1914年到1918年这四年的战争期间,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动员了军队4218万人左右,最后伤亡2210万人左右,其中死亡515万人左右。英国军队死亡了约90万人。

在《黑暗对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伯伦首相所采用的“绥靖政策”。当然这一政策也是被今人所诟病的。但就现实而言,张伯伦的这一选择,绝不是其个人的主张,而更接近是英国彼时的情况。在丘吉尔担任首相后,英军的主力部分30万人被迫撤退至敦刻尔克。而且这30万人的军队能否顺利撤回英国本土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这30万人被完全击溃。那么对于英国本土来讲,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同等数量的军队有无可能,这一点对于张伯伦、丘吉尔来讲,就像一场赌局!只是丘吉尔更擅长冒险一些。

从一战的结局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英国而言,这场原本就不该开始的无谓的战争,代价实在太大了。曾在一战中参加了贝德福德郡帝国义勇骑兵队,后成为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的私人秘书的兰塞尔(Alan Lascelles)的总结最为确切:“即使你赢得了整个战争,但你失去了一代人。”

在两次大战中喘息的20年间的休养生息中,一代人的培养用20年来速成的确有点强人所难!从这一点来看,在《黑暗对峙》中的丘吉尔的勇气不仅仅来自他的政治视野和判断,在私下里同样有些赌局的性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黑暗对峙》中需要将“敦刻尔克”作为浓重的一笔来叙述,尽管在《敦刻尔克大行动》中诺兰已经用尽了想象来表述这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明白,在敦刻尔克海滩的对面,始终有无数双眼睛紧紧盯着英吉利海峡。敦刻尔克的全身而退,为丘吉尔加足了勇气。不过我们应当深知,在丘吉尔的内心深处,绝不会将宝全部压在敦刻尔克。这一点的判断,既来自《黑暗对峙》这部电影的表现力,来同样来自英国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气质!

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获得授权组阁。5月25日---6月4日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西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这一次撤退出来的全部是人。所有的重型武器全部丢弃在了欧洲大陆上,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这一点在《敦刻尔克大行动》中已经做了完美的阐述。

作为丘吉尔在《我们将战斗到底》这篇演讲的底气也同样来自这次撤退。如果我们回顾在《黑暗对峙》中所表现的丘吉尔,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与那些在海滩上等待救援的士兵一样,也同样艰难的熬过那些无比漫长的黑夜。从这一点上,丘吉尔在英国伦敦熬过的黑暗时刻与在海滩上翘首期盼的士兵在黑暗中掐算的时间分秒不差。

《敦刻尔克大行动》中要面对的是群体,而在《黑暗对峙》中要面对的则是寥寥数人。但是这些人尽管身处的地域不同,但是他们所经历的煎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尽头,唯一能让一个人从容或是艰难度过的,除了勇气,也只有勇气。在比较人的伟大品格时,可能就是在勇气上略有不同而已。

当我们从电影中找到进入历史的线索之后,我们会在历史中发现电影的潜台词,电影不可能涵盖人的所作所为。同样,也只有当我们顺着历史的摸索前进时,才能再次回到丘吉尔的这篇《我们将战斗到底》的演讲中,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作为丘吉尔的丘吉尔和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是如何在议会的一次演说中交替出现的,并呈现给我们虚实相应的勇气所在。

如果不是《黑暗对峙》这部电影,我不会回到这篇演讲中。也是在仔细阅读之后,才会回想起在电影中的“丘吉尔”是运用了何种表现才将此演讲的真正主人尽量做到“逼真”二字。这不但有赖于莎士比亚,同样也有赖于历史的记录。

丘吉尔在1953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丘吉尔的演讲和著述能力中,本文的标题中所表述的“他动员了英语,并将其派上了战场”这句话绝非阿谀之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