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兵法--无中生有
本计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揭示了万物中: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
中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
《尉缭子·战权》中说:“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安所信之?”主张以“无”道假象迷惑敌人,乘敌人对“无”习以为常之际,化无为有,以虚为实,出其不备,打击敌人。
可见,本计特点是:制造一种假象,有意让敌人识破,使之失去警惕,然后又化无为有,化假为真,化虚为实;真的攻击敌人了,而敌人却依然以为是假对,不作防备,从而为我所乘,战而胜之。
“无中生有”既然可以用于军事上,也可以灵活应用于家庭教育中。
普遍发生的情况,孩子被学校某科目老师留下来补作业。
通常,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一顿臭骂和指责,还会三番五次的教训。孩子心底本来就有负疚感,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差,内心产生消极情绪。家长的批评加重了孩子的负面心理,原来的消极情绪开始微妙发酵,逐渐生成抵触和防卫心绪,亲子关系也逐步进入不良状态。多次之后,孩子对学习和作业产生排斥心,学习状态进入恶性模式。
倘若,家长采用“无中生有”的兵法,效果却是截然相反。当然,兵法中所谓的“敌人”就是孩子。
首次 无中生有,制造假象
孩子被老师滞留于学校,此刻,家长可以无中生有告知孩子:“刚才老师跟我说了,觉得你有进步空间,想要拉你一把,你的成绩很快就能提升了!”
这种无中生有传递的是积极的意念,孩子听了自然会欣喜异常。原本父母的斥责,替代的却是间接的表扬。家长的这番“无中生有”变成了老师的关注和器重,原先自我怀疑和对作业抗拒的心理,无形中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孩子初始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模式。
结束和孩子对话后,家长要迅速和老师通下气,把刚才和孩子的对话内容即刻告知老师。老师绝对是配合家长口吻的,因为老师也喜欢积极且有效互动的学生家长。
每一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老师的用心对待,几乎所有家长都回对老师说:我们孩子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乖巧,还请老师多关心我家孩子。
与其被动等待,说这些老套求关注的话,家长不如主动施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家庭孩子良性三角的教育氛围。
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影响老师,对自己孩子有更多正面的认识。
这就是化无为有!
二次 无中生有 化假为真
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微信询问老师。举例:
1.家长问:老师,我家孩子补课时表现好吗?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啊?
(家长一定要问得具体,老师的回答才会全面详细)
2.老师答:孩子表现很好,作业质量非常高,以后要保持!
3.家长回复:回家后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
(这就是引出老师的关注点,同时无意识地传递出家长也和孩子共同努力的信号)
4.老师答:需要多读课文,多背单词。
5. 家长回复:谢谢老师!
家长可以把自己的第一条删除,那么微信页面下留下的第一句是老师发来的内容,造成老师主动和家长交流的景象。 家长把这段内容展示给孩子,孩子觉得老师再次关注了他,而且都是鼓励和肯定,孩子的学习积极心大增。老师特意备注需要加强的部分,孩子当晚自然会去努力,更会渴望家长的辅导和督促。
而家长和老师的互动,加深了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家庭认可。
家长有否欺骗孩子呢?当然没有,老师的确是对孩子做出了正面的评价。只不过没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是家长主动询问的而已。老师率先告知行为的这一现象,给到孩子的感觉--我是特别受到老师关注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表示:“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认同。”
这就是化假为真!
再次无中生有 化虚为实
几天后,家长可以有意跟孩子说:
“我今天问老师,了解你的学习情况。老师说他特别喜欢你,因为你有很多好的品质:你对妈妈非常体贴,平时总是很关心妈妈,妈妈生病,你还替我倒水,做作业时还不忘记关心我。 上次家长会上,我随口和老师说到你在家里的这些表现,没想到老师特别关注你了。 原来老师本人对他的妈妈极其孝顺,所以他就会特别关注这样的学生,你知道哇?”
这番说辞可以夸张,可以添油加醋,重点是要突出孩子的品性,同时加强孩子意识--老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 家长可以用微信的方式,将自己和孩子的谈话内容告知老师,这种善意的谎言,老师也是决计配合的,且没有人会否认自己的不孝。
来回几次后,孩子的学习劲头自然就会大涨,家长切不可松懈,竭力的关注和督促。
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
这些“无中生有”的方向,是针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努力学习的态度,这才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核心。
随后的几天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从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这本书聊起。其中有一段内容,在那五千株玫瑰里,小王子发现了自己玫瑰的独一无二。小王子说:“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这段内容可以扩展引申,老师就是那个小王子,班级里的学生就是那众多的玫瑰。而孩子就是小王子口中的那朵。老师最喜欢哪一类学生呢? 成绩差的学生自然是不喜欢的,成绩好的学生固然喜欢,但最喜欢的恰恰就是自己一直在关注和帮助的学生,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直至名列前茅。这样的学生是老师最喜欢的,因为你就像那朵玫瑰,老师就如同小王子般一直在浇灌“你”这朵玫瑰。
“无中生有”的这一计谋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易被孩子发觉,难以制孩子。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家长抓住孩子已经被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速度,转换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老师对孩子的认可。
最终,孩子就成了家长老师心中的那朵玫瑰,而你家的“玫瑰”将会是最盛开且娇艳欲滴的那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