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四鉴
配合去年11月发表的《写作点评 汇总》,取其精华,列出以下几鉴。
第一鉴 引用
常见的引用有两种,一是事实与数据,二是名人名言。
在论文之类的文章里,事实和数据作为论据支持论点要比干巴巴地说道理更有说服力。即使这样,尚不可断章取义地随意摘抄,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建议大家参考“逻辑批判”之类的书,里面提供了详细的例子和相关解说,就不与重复了。可以借鉴的是,越简单的数据越需要对其背景或者来龙去脉了解清楚,也就是说,需要补充说明它的假设前提或有限性。
可见,论文不易,假如文章的篇幅被设定在千百字内,能好好论述一个观点就不错了。我们常见文章的标题说“论什么”或“什么几论”,篇幅短小,若没有像古文般深邃的功力,难免把架子撑大了。改为“说说什么”或者“谈谈什么”,听起来有了自知之明,可也不要轻视写文的态度,细致严谨的态度少不得。在正式的学术论文里,文章、段落、甚至独有的词句都须在页尾或文章末注明出处。
我们更常的是对名人名言的引用,出处连带着人名一并注明,倒是方便;把自己的感受假以这些话,仿佛自己的品味也提高了,能与名人齐平,倒也轻巧。偶尔一两句还好,段段引用、张口就来便显得做作,有借人造势之疑了。
名人言语的好处是道理深厚、语言精炼,与名人同理却找不到更合适的话时,引用可行。然而,就这“同理”二字要细加琢磨。名人之“名”针对其各自的领域,领域内所说的算是硬道理,引之无愧,不过能对其领域知晓一二并有自己见解的就需要下功夫了。功夫到了,方知名言所蕴含的,用起来情感饱满、底气十足,而且对其不当之处,也能辨证引用,说出自己的灼见,较引用更胜一筹。功夫不到的,一知半解,便泛化开来,当成了生活常识的谈资,这里用、那里用,把名人捧成了仙人,高高供起,无所不能。任何人就生活常识都能说个一二三,大抵不会出错,而名人也是人,随口说说很平常,别人说的经他转口更好听些,可拿来引用就小题大做了。
引用词语也须小心,典型的要属所谓彰显才华的成语吧,对其频频引用而把文章从头到尾串联起来可算得本事吧。不过,能让人读得舒服,不觉得被辞藻堆砌得脑袋晕晕就要谨慎了。成语中很多源于典故,一个词一个故事,了解清楚了才知道所用之时的情景和感受是否与源头匹配,张冠李戴唬人耳目的要不得。当今能研读古文并自如应用的人非常少,那么,通篇咬文嚼字的往往给人不诚之感。现代人说现代话,典故给我们的是特有的情景和感受,碰到了就用,不用都不行。如果你没有词汇的积累,遇此情景也无妨,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非是把四个字的说成更多的字,先做到诚了,即写文所求的“信”,这尤为可贵。然后,通过学习,沉淀词汇,精炼语言,往“达”去努力。学习离不开阅读,好的书本不仅教我们道理,也教我们好字好词。摘抄下来,字字句句地感受,时时温习,那种情景和感受便慢慢植入了内心。不用急,今天用不到,明日用不到,蓦然回首,那词已在文章阑珊处。
第二鉴 语调
恕我寡闻,似乎我们常遇到的导读总侧重内容分析,要么告诉你这本书的结构框架,要么教你从哪些层次来分析理解。导读的人已把书吃透,听导读的往往还没看过这书,一个天,一个地,隔阂之甚。有些人或许连看书的法门还没找到,本想趁着导读尝些鸡汤,却被这一通浓汁墨水灌得味蕾失觉,情绪萧然。
导读是为提供一种状态,应该在序中垫明基调,对于短文,有个简短的“引”也好,嘱咐一下这是写喜还是写忧的,是在什么情景下写成的,作者本人经过了怎样的感受,等等。这样,读者靠着同理心自然调整了状态,热身完毕。若你偷懒或顾虑隐私,不想交代太多,提醒一下读者应该快读还是慢读也算有心了。不好的序或引言就是说了一大堆,内容都快盖过了正文,把读者开始的心气儿消磨得不耐烦,无奈干脆跳过读正文去了。
文法会影响阅读速度,上一鉴已提到,现代人写现代话,通篇咬文嚼字地堆砌辞藻,就像行车路上的碎石坑洼,磕碰得让人快不得。所谓轻装上路,语句长不得,这点要借鉴诗词了,其精妙就是几字成行,带着押韵。正因此妙,才让无数文人穷其字意竞相模仿。不然,处处拗口,读得痛苦,哪有深究再造的心思呢。我们虽然学不来古文,但用我们熟悉的,三五成句连拍发,化“调”为音,锣鼓快板咚咚恰,写得好不爽利,读得好不快活。
想要慢,除了摆弄字词,也可以拼凑长句,这常见于翻译类的作品,仿佛西方人的逻辑总是一个整体,必须和盘托出似的,考功夫的要数其中镶嵌几个否定式,双重否定后再否,否之又否,不知你看懂否。假如思路清晰,确实够力,几句下去,练得脑洞大开,不亚于读古文。标点也有作用,不仅如上段把句子弄得咚咚恰,若是再多,适得其反,开始卡带,或许能造就一些不成样的诗,把一句话的主语、谓语、宾语拆个零散,一个字一个词都可成段,长诗成矣。
可见,同样的手法在于应用,笔者有意,读者无心,把好文就读坏了;笔者无意,读者有心,把好人给带坏了。能将好人配上好文实为幸事,好像交通事故,司机和行人但凡一个有心也无祸事。写文读文,不管各自初衷,都该认真,不论语速,都该一一推敲、句句品过。
语调不仅有快慢张弛,也有高低尊卑。写文先写给自己,是剖析和表达自己。自己的世界里,怎么会有高低呢?然而,这样的文很多,开篇就说自己是新人小白,别人都成了牛人大咖,甘心做起了下人,好像文字圈里只有你垫底了。这不是自谦,而是贬低,写文这么开篇,就如下棋布局时的臭棋,胜负已分,还值得写吗?文如人,亦守礼,怎么说话就怎么写。我不相信在真实生活里你刚一见笔友,就说自己如何不好吧。只有在了解后,针对各自优缺点再给出中肯的判断。上一鉴里在引用名人名言时,也略藏卑微,但这不过分,名人理当受拜,笔者若知分寸必在他处有高傲的一面,他知道对什么人该尊、对什么人该卑。
第三鉴 构思
文章不论长短,都应先构思。
对于短文,通常一个主题,内容不分散,需要的素材也有限,心里想想也可。不过这一想轻率不得,三五分钟就了事的算偷懒。心想的好处是酝酿于无形,素材、论点和衔接次序等变幻不定,等着一个引子来串联,这时心血来潮灵感乍显,思绪翻涌着恨不得马上有只笔写出来。依我的经验,这种一气呵成的最多千余字,毕竟灵感高潮保持不久。另外要注意,对于抒情方面引来灵感的某事物,应做详细描述,交代前因后果,笔者往往被情绪淹没,写得倒是痛快,读的人不明就里,反觉得小题大做。假如没即时抓住灵感,也总有一些残留,不用急,当个嚼头,一直惦记着也挺有味,茶余饭后或夜不能寐时也是沉淀佳品时,这么写出的更稳妥。
对于长文,纸上划拉个框架是有必要的。先要确立主题,架子再大也不能离题,很多文章却犯这毛病,有那意思却不明确点出,也不知道怎么点出,就管写,不知哪里漏了出来,怕人不注意,黑体字标注,处处点缀,仿佛不是黑体的都不必看了。标题黑体,作为主题的元素布局其中,内容以此展开即可,无需其他突出。用浓墨渲染以拨人眼球的伎俩只会暴露行文的不自信。
长文的布局要有逻辑,因为长,好像上一鉴里说的,情感会被形式消磨,作者不可能保持一个状态写上几万字,读者也不可能一个状态读上几万字,所以通过合理布局,分割为元素,以逻辑串联。好的逻辑符合人性思维,比如从小往大写,从中心发散写,还有依着剪刀石头布循环地写,等等,诸多的手法熟练地彼此镶嵌,在小格局中再精雕细琢,读的人会感到细水长流般的暖意,待到几个篇幅过后才豁然回味,看到一幅大图,情不自禁想重读一遍。
恕我不才,以名著《水浒传》为例粗略谈谈。开篇以玄妙诡异的方式点名一百零八星宿,立起主题。之后一个篇幅一个人,理想状态下应该写上一百零八篇把主题补齐了。想作者也有个主次的考虑,红花里的几十个人就够了,其他的绿叶一并揽过,自动收纳入山。到这里,半本书的发散布局就完了。接着以小往大写,个人的事情写完了,该写集体的事情,梁山团伙一起打这个庄子那个寨子。还不够大,要和官府也打一打,算大到国家了。到这里,又花出四分之一本。最后作者一个唯美转身,落叶归根,再红火的人生、再壮丽的事业都有人去事息的时候,回归到初衷还是社会,便有了报效国家的意图,征方腊,转得可谓轰轰烈烈,死伤尽去,尾落得也凄凄惨惨,剪刀石头布这么一圈算定音了,回到最初,有如梦幻。而每一篇幅中的不论人物和景物的描写都叫绝,读古文也不觉得费力了。
第四鉴 修改
与上一鉴呼应,文章不论长短,写完都不该马上发表。时下日更盛行,我颇不认同。
错字病句这些低级错误极有损形象,是首先避免。现代人多数靠电脑码字,以拼音输入来说,不免自动生成错字,我建议每写完一段后都快速回读一遍,扫清它们。
上一鉴提到文法中的长句,很容易出现语法错误。这需辨证来看,语言服务于交流的目的,语感很重要,我们平时说的话语病虽很多,但交流无碍正得益于语感的功劳,可写文要严谨,处处讹误,就显得轻浮,好话也要打折扣了。句子越长,语感被文法形式越消磨得厉害,一个没有感觉的句子也可以说感觉不稳定,现在写是一个样子,一会儿又成了另一个样子,换来换去难保不出错。断开长句的一个技巧就是用连词,比如“虽然、但是、然而、不过”等等,这也要辩证看,连词是逻辑的标识,标出来的感觉自然着重不少,犹如开车转弯不给弧度,一个“然而”直接九十度拐角,一个“但是”甚至急刹回退,把人折腾得够呛。用短句且不带连词的文法给人柔和细腻的感觉,有点儿“雅”的意思了。
配合连词,标点也能起到连接或断句的作用,逗号表示必须有下文,句号表示基本意思的表达,配合后面的话再表达全面了。意思都表达完了,可另起一段了。在同一段里如果要形成对比,连词的标识很重要,不然上一句说黑的,下一句无征兆地说白的,犹如急转弯不给指示牌一样,容易混乱。其他标点各有妙处,再摆弄下去连我都要自惭浅薄了,只说其中的感叹词吧。它常见于文章各处,依我看,一篇短文每段都感叹的话就算滥用了。作者写时或许情感激烈,行著笔下,不曾考虑读者的状态,犹如跑步中疾风驶过,兜搂住路人非要一起跑,可路人没经热身怎么受得了。有时一个感叹号不够,连着三个,看着要震动山河,且不说这是纯粹的文法错误,一凡人怎有震动山河的气量呢,这就真过头了。心有雷霆,文若静湖,我建议换个时间换个状态重读一下,把情感化成简练的文字、透彻的道理,即使都是逗号句号也足够了。
行长文就要注意段落间的联系照应了。上面已说过,一个意思的完整表达是一个段落,这种完整便突显出段落间的差异,如上一鉴里的布局中的元素,各有独特之处,少了谁都不行。布局时规定了职能,讲究理性的美,要配合得好就要像插花布景一样追求感觉的美了,例如段落的长短、衔接、调整、对比等。一些随笔漫谈的文章里,这段和那段一个意思,其实几句话就行了,笔者不尽兴,定要啰嗦个够,文如其人,我想如果他平日里少言寡语的话,心里一定憋屈了不少。内心坦荡的人,语言是清利的。由于长文的阅读时间也长,对于不能一气呵成的,我建议每次续写时要重读前面一两段,保证衔接顺畅。都写完后,整体重览一遍。
对于一篇文章,去掉多余的段落不算可惜,可分篇立章的稿子要删减起来可能就是几千几万字了,从心理上一定不舍得。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好事。要形成书稿需要时间,最初落笔的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前,期间随着文笔、素材收集或思想的各方面完善,相比后写成的自然显得不足,假如布局上没有问题,便只是修改,不至于舍弃,不然就要与时俱进,忍痛割爱。不好的东西不值得留念,那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写文只要最好的。
尾
写作正值疫情发作时,新加坡的病例也在上升,已进入橙色戒备,各门进出须登记测体温,时不时填这个那个表,路上行人戴口罩的也多起来,阴云密布。爱人做医护,之前谈起疫情还说笑,改成橙色警戒那天加班了两个小时,是关于医院内部的人力部署,视情况,可能被调去传染科,这下笑不出来了。上下班前后,她不敢穿工作服,怕吓到周围的人。
爱人说医院一个救护车的司机,已经工作了几天不能回家,穿着工作服在餐厅里买饭,摊主让他离得远一些,不卖给他。司机无奈。好在旁边有好心人,帮他买了。司机让那人把饭放在几米远的桌子上,他再去取······
我和她说,这就是医护!不用在意这身衣服带来的眼光,疫情过后,它就是荣誉!平日我们把医护和其他工作等同,为着琐碎的工作安排和细微的工作福利废嘴挂心,不安分地对比着各种工作的优劣。现在不必了,这是最有价值的工作。假如危机只有这一次,在你老去退休时,问你最怀念的时光、最满意的成就,它当之无愧!天灾人祸常被当作谈资,如今活生生地在眼前,你便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
爱人被我瞬间打了鸡血,说要不要主动申请去传染科。我说,随遇而安,做好自己的就好。
对于喜文弄墨的人,写点儿东西,也算帮忙了。就以此四鉴,与君共勉吧。
Lazytiger
2020.02.12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