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历史

分封建国后礼制西周下的贵族生活——衣食住行

2021-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安琪儿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在贵族统治阶级内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诸侯、卿大夫、士3个不同的贵族阶层。“天子建国”,即天子通过分封建国,而分封的各个诸侯之间也有地位高低不同,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他们是地方最高统治者,是王之下的第二级统治者。“诸侯立家”,即诸侯把自己的庶子分出去建立家室,有食采邑的大夫,也有无采邑而食田的大夫,大夫成为贵族统治阶层的第三级。大夫下面继续分封,庶子为士,一般没有采邑,只有食田,士成为贵族的最后一级。

西周贵族的帽子有冕、弁和冠等。冕是王公诸侯的首服;弁是从天子到士的全体贵族常用的首服。冕和弁的区别在于弁是前后一样平,而冕则是前面比后面低出一寸多。冕前面的穗带——旒,则依据爵位的高低而多寡不一。冠是贵族常戴的首服,所有贵族的子弟年满20后都要举行冠礼,表示他已经成人。在举行冠礼的时候,来宾要为他加3次冠:首先加黑色的布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权利;然后加皮弁,表示从此以后有承担狩猎和战斗的义务;第三次加爵弁,表示从此以后有参加祭祀等礼仪的资格。在加冠之后,再穿上成年贵族的衣服:黑色的衣——纯衣,浅绛色的裳——纁裳。

上衣和下裳是贵族常穿的服饰。上衣右衽,即衣襟在右边,由胸前围包背部,这是从商朝直到战国时期的常见服饰;下裳像今天的裙子,由7幅布围成,前3幅后4幅,两侧重叠处相连,所以前面方正平整,两侧有褶裥。除了上衣下裳之外,还有束在腰间用以蔽膝的“芾”和缠脚绑腿的“斜幅”。这个“芾”不仅仅是蔽膝遮寒之用,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芾”与贵族身上所配的横玉——“珩”(又写作“衡”“黄”),一起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根据西周“命服”制度,即贵族服饰等级制度的规定:“朱芾”“葱珩”是最高贵的等级,所以君王之子生下来就佩戴朱芾和葱珩,此外也赏给具有公爵的执政大臣;次一等的是“赤芾”,《诗经·小雅·采菽》记载诸侯来朝的服饰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与之相配的是“朱黄”,所以“赤芾朱黄”赏给“卿”一级大臣和诸侯;再次一等的是“赤黼芾”,赏给司土、司工、司林、司卜事等大夫一级官吏;再其次 “缁芾冋黄”,就是黑色的芾和素色的珩,赏给司工、司辅、官司邑人等官吏;最次是“叔芾金黄”——白色的芾和金色的珩,赏赐给小官吏。凡是朝见天子、执行王命或出征,诸侯以及各级官吏必须穿戴命服,这是各级贵族身份的象征。

周人主要以稷为粮食,其中的精品为“粱”,经常与肉并称“粱肉”。黍也是周人的常见粮食,但比稷贵重,常用来招待客人。此外还有菽、麦、稻、麻等粮食。除粮食外,周人以家畜肉类为贵。而西周贵族的食和祭都有不同的等级。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至庶人,都要在自己“食”的等级上再升一级用以祭祀。《国语》记载:“天子举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一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羊、豕、鱼),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只有有采邑都鄙的贵族才能食肉,所以大夫以上按吃肉的等级再加一级祭祀;士只有鱼吃,用特牲祭祀;庶人只能吃菜,所以用鱼祭祀。

根据《诗经·大雅·绵》记载,古公亶父刚到周原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这种“陶复陶穴”是一种在底部用火烧硬的半穴式居处,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长期使用。周建国之后,用夯土版筑技术修建宫室,克商之后大兴土木建造宫室,而普通百姓仍居住在半地穴的居处里。

虽然至今没有发现西周介于简陋穴居和复杂宫室宗庙之间的建筑,但从西周礼制用乐可知,西周贵族居所至少有厅、堂、阼、阶,用以演奏、摆放乐器并接待客人。西周房屋的内部陈设,大致以席和几为主。室内设席,所以登堂入室都必须脱鞋。《周礼》说:“室中度以几,堂中度以筵,宫中度以寻”。“筵”即为“席”,一筵九尺,所以筵和几常常作为古人的度量单位。一般堂上陈设的情形是:门内设有屏风和幄帐,靠南的窗间设有饰以黑白杂绘的席;西面是镶边的蒲席和饰以贝壳的几;东面是绘有彩画的莞席和镶有玉的几;北面是黑色的篾席和漆几。

在西周,贵族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西周的车有驾马的戎车、乘车和载重的牛车。车马不仅是作战和交通工具,也是贵族的身份礼仪象征。一个贵族所用的车马数量以及装饰,都随着等级不同而有所增减。同时诸侯国大小也是按车马数量计算的。

这些贵族因分封和宗法而形成不同的等级,他们也生活在不同等级的礼乐规范当中,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射御田猎到飨食宴饮,从待人接物到聘问拜会,无一不在礼制当中,无时不体现出与身份相符的礼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