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不要买房,没有人格分裂,这是才是我自己写的
上一次文章:买一套100W的房子,资金成本高达1153W,发出之后引起了部分争议。
今天第一条贴的是朋友的观点,在等朋友把内容整理过来之前,我对各个渠道争议较多的几个点做了部分补充,希望大家不要被昨天的带进沟里去了~~
1. 10%的年华收益
一般年化收益在5%左右是正常水平,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差不多这样。高达10%,肯定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这个得看个人的投资策略和渠道。
我是相对激进的,假设正常人把钱投银行风险系数为1,放余额宝系数为2,靠谱的P2P系数为20,股市系数为100。那对我而言,银行和余额宝的风险系数可能是0,靠谱的P2P系数为2,股市是10。所以在我这P2P是大头,余额宝、基金这些都是很小一部分。
划重点:P2P一定要选靠谱的!3个月或者半年也能给到你10%+年化的,慎投!不要太贪心!
去年暴雷了超多平台,我身边也有朋友深受其害。
但相对靠谱的平台还是有的,我在用的几个P2P,是经过多方查证后自己比较信任的,几年了一直在正常回款。当然可能是暂时靠谱,说不定哪天就出问题了,所以这个10%的年化收益是我基于目前的个人情况计算的,对别人不适用,为未来也不一定适用。
2. 是否刚需
再次重申,刚需房要尽早买,不管什么价都得买。
我看不懂房价,近几年可能不会跌,而是会保持小涨的趋势,所以刚需一定要尽早买,越晚越后悔,最近房价遇冷是个好时机~
对于刚需人群来说,房子不仅能带来安全感,还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生活幸福度。不用到处租房每个月出房租,也不用面对没有房子结不了婚这样的难题(有同事曾经因为没有买到婚房每天焦虑到睡不着)
所以不管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刚需房都得买。
而我是半刚需。
买房的主要目的是以后能把爸妈接来成都住。这还得看爸妈的意思:我爸说人老了还是要落叶归根的,不会在成都常住。而我妈的想法是,之后我们几姊妹都在成都了,他们两个老人待在老家多没意思?所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他们在成都住上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回老家住一段时间。
买房的次要目的是保值,不想让现在辛苦挣到的钱之后变得不值钱,而买房是相对靠谱的方式。哪怕之后没那么值钱了,至少还有一套房子是不?不过合适的理财/投资渠道,可以部分实现保值的功能。
第三个目的则是心理需求,有自己的房子才有安全感,这个想法在刚毕业那会相当笃定。现在没那么执念了,房子或者存款,是安全感的一部分,家人的支持、自己的能力更重要。
所以买房在我这算半个刚需,能买到最好。买不到?那就再等等呗。
3. 买房利率低,为何不利用?
现在买房的贷款利率:公积金3.25%,商业贷款4.9%,虽然可能会有略微上浮,但是去哪里借钱能有这么低的利率?所以从经济上讲这是个大便宜,不捡白不捡。
关于这点我有另外一个看法:如果你手里有足够多的存款,可以来捡这便宜。低利率找银行借钱买房,剩下的资金拿去投资,说不定每个月的收益都能直接抵消月供。
但如果没有,哪怕买房的利率这么低呢,都是在付利息呀,对于工薪阶层是在增加负担。
4. 通货膨胀
这点我一个朋友说了一个特别极端的例子,三十年之后几千块的月供不过就是顿饭钱。
贴个好玩的图:
虽然写得有点夸张,但300块在现在也不过一顿下馆子的钱。
再举个很实际的例子:我上初中时,食堂午餐的两荤一素2.5元,现在13年过去了,同样的午餐费用不会低于20。
所以买房不太需要担心后期的贷款问题。
5. 租房收益
有人说到,即使不是买来自己住,租出去也可以有收益的。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租金回报率普遍偏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太高,租金回报率不到1.5%。成都这样的准一线,不管是房价还是租金,都比较友好,但是租金回报率也只在2.6%左右,低于正常期望回报的4%。
国人买房的理由,大多都是希望价格上涨而获得利润,并不是靠出租。
综合以上的观点,对昨天的文章做一下补充:
1. 刚需一定要买,越早越好
2. 如果你有足够的存款,正好又有首套房资格,不买白不买
3. 没有合适的理财/投资渠道,买房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这些情况的,可以多考虑一下。如果不是刚需,买房或者投资,不过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是殊途同归。
PS:年后如果摇到合适的房子,还是会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