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没写过文章了,弄篇文章应付女神节礼物?

2017-03-10  本文已影响38人  脑洞合一

自读书时,就头疼写作文,按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标准,我大概是读的书存量不够;从学校出来,刚好10年,10年之后的今天,居然写了一篇文章,糊弄糊弄当做女神节的礼物?要命的是,以后每周都要更新文章?是因为至今两会都还没有代表提设立“男人节”吗?

增加刚性交付,减少随性娱乐

罗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主题演讲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第一年同步看了直播也翻看了n边录播,坦白讲,没有太明白罗胖为何要确定“时间的朋友”这个主题,并且还以这个主题为轴线,并且一讲就讲20年(每天早上6:30准时来段60s语音,出售20年跨年演讲门票套餐,看吧!罗胖还在不断增加自己的刚性交付)。

等到听完第二年的演讲后,我才理解了“时间的朋友”这个主题的两三分含义,也对“时间”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时间才是衡量人的最准确、靠谱的维度,而且是最基本的维度!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月拥有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也是对等的,但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决定了自己将由“时间”锤炼成什么样的人!

对号入座自己的24小时,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放松娱乐,我想这是大部分的生活方式,有人会说,我放松娱乐也是在学习,现在手机上各种app、各类资讯每天关注;刷朋友圈时还可以飘来各类标题党的深度好文、鸡汤……不瞒你说,我的8小时外的生活就是这样的,除开关注了几档周末一更的综艺节目外,每天关注最新的行业资讯,阅读各类写手的专业文章,这些都与工作息息相关,感觉时间不仅没有荒废、还挺充实的;每周一档的综艺节目,恰好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给自己加餐,也不至于工作日看到太晚,心理上并没有什么罪恶感……那么问题来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坚持总结归档,杜绝走马观花

为什么每天摄入海量的信息,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提升;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在朋友圈或公众号看到了一篇“深度好文”,当时看着热血沸腾、连拍大腿,过几天,压根不知道当时看到的亮点在哪里;亦或是,我们很少会从“走马观花”的阅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道理很简单,吃了太多的知识快餐,很难吃出营养!

用走马观花来定义我们每天摄入的信息,有3个方面的原因。原因1: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爆炸的信息量是无穷的,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度同时也是超乎想象的,如何平衡时间少的问题,我们会本能的加快浏览速度;原因2:假设我们摄入的都是干货(众多信息中要吸引眼球,内容生产者必须掏干货),同样面对时间有限的问题,我们会本能的加快消化速度;当然,这种言论仅针对大部分像我这样资质平庸的屌丝,对于秒秒钟过目不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达人来讲,走马观花式不太贴切,因为这种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不明显。不过,持续深度咀嚼、总结、归档获取的知识,进而构建、迭代丰富的知识网,并验证、实践、反证,假以时日,也可晋升为达人,感受“过目不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体验。原因3: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基本是永久在线、随时打扰的状态,时间被不确定的碎片化了。换句话讲,我们没有相对独立的整块时间来专注某项事情,深思熟虑对于现如今的我们是那么的奢侈,多半进行着浅思考。

重拾文字之美,练就文笔之力

曾记得念书时,摇头晃脑的来回踱步,朗读着古文言文;慷慨激昂的深情表演,背诵着诗词歌赋……除了好玩,也多少感受到几分汉语文字的美韵。毕业之后,没有朗读文章的氛围和动作了,这种感觉就淡了,淡的几乎想不起来了

就在我决定要定期更新文章的时候,碰巧看了第一期《朗读者》栏目,那期请来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界    的巨匠许渊冲先生,96岁的许老先生拄着拐杖去到现场,在访谈中提到林徽因的《别丢掉》这首诗的片段时,瞬间双眼红润、布满泪花、为之动容。许先生因为《别丢掉》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心境而感动,我更多的是因为许先生感情爆发的画面而感动,为一个人真正热爱文学的精神而感动,这种感动一下冲刷了我那快要淡忘的文字能够传达出的美韵,不仅没有冲淡,反而更清晰了,清晰地仿佛可以用手触摸到。坦白讲,之前我从未听过许渊冲先生,那一刻,我被他圈粉了。是他让我惊觉,惊觉我正在丧失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叫做:发现文字之美。

正如罗胖在跨年演讲末段所讲的那样,我们越来越自律,是为了让自己变的更好,也发现更多的美好,好的东西,反过来就是自律。所以我决定自律定期(前3个月每周1篇、后期追加至2篇)更新文章,来重拾文字之美,至于练就文笔之力,我想,水到渠成吧,而不至于发生的是:我的小孩拿着满篇网络流行词汇的作文跑到我身边说,老爸,刚写的作文,点评一下吧,看完后,我除了给一个“蓝瘦、香菇、我想静静……”的评语,给不了任何意见,除了给一个让他去问度娘的建议,结果调整之后的还是满篇的网络用语。

今日前车之鉴,他日后车之师

听闻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今天遇到的问题,一定有人曾经也遇到过,而且一定有人比你解决的更好!

这句话我在刷知乎的时候,深有体会。知乎上的大神,不是在某一个问题上颇有见地,而是在某类问题的多个维度上都留下思考的雕琢痕迹,这些答案系统但又独立,不是临时看到问题临时思考的回答,而是这些问题这些大神们早就思考了七七八八,现在的回答只是在他们的知识库里做提取,来来来,A块拿去,可以回答你的问题;B块你看看,对你的解惑有帮助;C块琢磨琢磨,是不是你要的答案……而经常写文章,就是不断梳理、迭代、打通自身知识经脉的不二途径,坚持若干年之后,憧憬着像如上所说的切豆腐块一样,切的人很随意,而接的人却小心翼翼、如获瑰宝!

搭上知识变现的末班车?

最后这个小标题,是我在这篇处女作码字的时候想到的,微信、知乎、分答、豆瓣、在行、得到……众多的内容平台都开始按内容付费了,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非知识的搬运工,我还在起跑线上,能搭上这趟末班车嘛,答案交给时间!

请关注【脑洞合一】

引用了公众号中功能摘要里面的话,这话该怎么解读呢,我们留到以后更新(不卖点关子,每周一更的内容哪里来呢!)就像和菜头所说,建议所有人都能有自己的公众号,每个人都在上面更新文章做内容的输出……啰嗦了这么久,围绕一个问题:我为什么突然要写文章?谈不上字字珠玑,却是句句真言,各位小主们多包涵(开篇首秀,没有配图片,可能是当今微信里边唯一一篇这么多文字没有插图的文章了,省流量吖!)若看到这里还没有点击关闭,各位小主绝对是真爱,那就请多爱一点,默默的转发一下吧;若看到这里还有一丢丢想与我一同开始“自虐”的,那就Give me a five,也是我絮絮叨叨这么多的真正目的所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