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情殷殷
《红楼梦》有这样一段记述,有一次凤姐给黛玉茶时就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其实,黛玉和宝玉早就情愫相投平时就常常借品茶聊天谈情说爰。茶含情、茶有情、茶传情啊!
中医中药学上,有一个概念,把那些有益身心健康,提高人体机能,调节阴阳,扶正增强的药物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一般指动物类滋补,如鹿茸、阿胶、紫河车等,广义的,就把同类植物药也加进去,如人参、苁蓉、虫草。而且,从这个角度思考,我认为茶也是“血肉有情之品”。还有,由于生产科学技术局限,古人认为茶籽下种之后不可移植(当然,现代科技己突砖这个问题),是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母子见面。茶的这种血肉有情和至性不移,淋漓尽致表达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爰情和婚姻家庭美好理念及崇高美德,理所当然地备受推崇。这可不是我的一家之见。早在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远嫁入藏,皇帝老爸在她的嫁妆中特別加入大批茶叶,以茶传情,表明对松赞干布的垂爱,也是公主对丈夫的深情厚爰。皇家尚且如此,民间自然茶情四溢,茶爱成风,芳流绵蔓。清代,就有风流才子,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因茶抱得美人归的真实故事。据郑板桥自撰的《郑板桥扬州杂记卷》记载,郑板桥有一个怪癖,游山玩水时诗别喜欢去祭奠古代女名人之墓,如到岳阳,对舜帝妃子娥皇、女英之墓特别有兴趣;到杭州西湖又执意寻找六朝名妓苏小小墓。雍正十三年春,他到扬州春游,就想去祭悼随炀帝南巡时亡故宫女。宫女坟在北郊大虹桥外玉勾斜,山路野径,寸步艰难,经过一番跋涉,到了玉勾斜,早已体乏力竭,口渴思茶,正好,旁边有一黄土筑墙茅屋,掩映在翠竹丛中,门前有几棵高大银杏和一树紫荆花,颇是幽雅。他信步过去,推开半掩柴扉,讨茶水喝。屋里一位老婆婆热情招呼客人厅堂坐下。板桥落座环视四周,不觉眼前一亮,这四周都挂着他的诗词,不禁问可认得郑燮,老婆婆答不曾会过。郑板桥告知老婆婆自己就是郑夑。老婆婆闻言惊喜万分,一面手忙脚乱生火烹茶,一面向里屋喊道,“小五子快出来,你最敬仰的郑燮先生到咱家来了”!过了好一会,才见一位青春焕发,美丽活泼的盛装少女翩然而出,大大方方为客人奉茶致礼。并说:“小女子闺中久仰先生才名,也读过先生一些诗词,无比爰慕,故抄下贴上厅堂,见笑了”。接着又说,近闻先生有新词《道情》十首,可否请先生亲书一首赐予?荒野過知音佳人,郑板桥自是欣然允诺。这女子喜得蹦进跳出,取来文房四宝,捲起翠袖,纤纤玉手捧砚研墨,郑拦笔挥毫,一气呵成,把十首《道情》都写出来,意犹未尽,又题了一首《西江月》:“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纬香梦半朦胧,窗外鹦鹉未醒。蟹眼茶声悄,蝦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佳人如获至宝,捧读再三,春心激荡,喜得手舞足蹈,老婆婆看在眼里,早已心中有数。原来,这家人姓饶,有五个女儿,四位姐姐均已出阁,独剩这五妹,年十七,待字闺中。这五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禁不住天生丽质,又天资聪慧,自幼偏爰读书,更喜诗词,对郑板桥诗词字画崇拜得五体投地,旱把郑板桥当成心中不老男神和梦中情人。茶叙中,得知郑板桥丧偶多年,老婆婆便主动提出:“如蒙先生不弃,何不将小女纳为箕帚之妾,以遂她爱慕先生之愿”。郑板桥本只为讨杯荼喝,想不到因茶竞还讨到一个千娇百媚又能诗尚文的红颜知己。时年郑板桥42岁。他们相约郑板桥赴京赶考,得中之后必来迎娶。两年后,即乾隆元年四月初五,郑板桥夺得进士及第,但须在京候任等待朝庭任命,这一等,误了五姑娘二年之约,其间,饶家碰到很多艰难和诱惑,五姑娘都坚持好女不吃二家茶,既已为郑燮捧茶,就是郑家妇,再苦再难,矢志不移!三年后郑板桥外派任知县,五姑娘终于等来了她的大红花轿……。自此,伉俪情深,恩爱有加。郑板桥更是香闺佳人烹佳茗,红袖添香读诗书,玉手捧砚写丹青,衙斋同听潇潇雨。后来,郑板桥还写了传世名作《竹枝词》,记述了这一美丽传奇:“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我的老家是著名的潮汕工夫茶故乡汕头,在我的家乡,茶不叫茶叶,而称为茶米,就是说潮汕人心中茶和米一样重要,是过曰子的,就像夫妻恩爱一样相濡以沫。苏轼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好茶就如好老婆,好老公,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有爱,对饮爱绵绵,茶叙无限意,点点滴滴在心头。茶情是深深的海洋,茶情是永不干涸的海水,茶情是朝朝暮暮的天上彩霞。同饮一杯茶,能让我们的感情生活更加甘怡交融,韵味融洽,同饮一杯茶会更加珍重眼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是著名词人也是著名茶人,她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两情相悦,情意绵绵,情趣相投,常以茶调情,以茶娱爱,感情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她自己就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飯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复怀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乡矣”!生动记述了夫妻间,以茶增加情趣,提升情感的风流韵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名人雅士。清代大才子,大词家纳兰性德就如此,。他出身名门,身居要聀却淡泊名利,只好读书写词和风花雪月,怜香惜玉。康熙十三年,他与卢氏成婚,二人情投意合,夫妻也知己,也一样有赌书泼茶的情趣。遗憾的是天妒佳偶,仅仅三年,爱妻不幸产后亡故,给纳兰性德留下无限凄凉,无限孤单,无限惆怅,《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就是他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渗透血液的茶思:“谁念西风独自凉,蕭蕭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洒莫惊春唾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茶圣陆羽对大唐才女李季兰的爱情就如茶,茶性不二移,茶香陈更浓,茶情胜春情。我们的茶圣,原是一个弃儿,但是人弃天不弃,地不弃。据传,开元21年中秋翌晨,竞宁西塔寺的智积禅师在城郊西湖边的一店小桥上,听到阵阵秋雁的哀鸣和小孩的啼哭声,循声寻去,禅师在湖边柳林中,看到群雁喧集,其中有几只大雁张开羽翼为一个赤身裸体大约三岁的弃儿遮风挡寒。这个弃儿就是后来的茶圣陆羽。禅师慈悲为怀救下弃儿。但寺庙庒严肃穆,很不方便。禅师只好把孩子寄托在邻近一位飽学多才的儒士李公家中,李家有一女儿,稍长于陆羽,名冶,字季兰,美丽聪慧,天真天邪,洒脱可人,就像蒙顶雪芽,如甘露般至真至纯,冰清玉洁。二人俩少无猜,情同姐弟……,是陆羽感受人间温暖第一人。大约三年后,李公出仕江南任职,陆羽无奈分别,从此天各一方。但李家的温馨,特别是李季兰童稚的温情,喚起了陆羽朦胧的情愫,也许这就是茶圣早来的初恋,稚嫩的情根深深地扎进茶圣童心深处,生根发芽……。20多年后,陆羽30岁左右,已是一位名满天下的闻人达士,到处有红袖相招,佳人送媚,但他都没为所动,他的心中只有李季兰,他在漂泊中寻觅,他在孤独中期待,祈盼着有一天与李季兰团聚再续前缘。终于,在上元元年,在乌程开元寺的诗会上,两人久别重逢了,这时的李季兰己是闻名遐迩的大唐四大才女之一。九五至尊的李隆基也曾慕名召她入宫写诗弹琴,但如今已遁入空门,成了一名美貌风流的道姑,再也不是当年的蒙顶雪芽,而更象一杯陈年乌龙茶,旧香依稀在,却又让人欲言又止,欲罢不能,多年的翠袖脂香,沧桑云雨,将成明曰黄花。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原来,自别后,李季兰因父亲病故,母亲早亡,成了天涯孤女,坠落红尘,在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中,童颜早己褪尽玫瑰色,少女情怀再也不是诗,她被污染了,变质了,成了一个玩世不恭放荡轻薄的艺妓,后来又遁入空门,更加肆无忌惮……。这次与陆羽重逢,没有执手相看淚眼,没有欲语还休的凝噎,没有惊喜,没有回忆,没有……。眼前这亇,个名满朝野的名仕达人,也许她自认已是残花败柳,不敢攀附;也许她过惯了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日子,不想为自己套上家庭的枷锁;也许她早已芳心他属……。但不管怎样,我们的茶圣没有因为她的冷漠和玩世不恭而鄙视她,责难她,而是一如既往的眷恋她,关心她,照顾她。而她,因沦落风尘,飽受生活蹂躏,多病早衰。陆羽对她关爱有加,特别她卧病在床时,更是心如刀割,经常起早贪黑去探望。对此,李季兰也心知肚明,她写了一首《湖上卧床喜鸿渐至》,向陆羽表明心事:“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纵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撕心裂肺道出了她心里爰的失落,喊出了她对生活的万般无奈,断然关闭了与陆羽感情发展的大门,给茶圣的苦恋划上黑色句号!尽管如此,陆羽仍不离不弃。再后来,李季兰再次奉召上京,为唐德宗吟诗奏曲。不幸的是发生了“泾源兵变”,皇帝西逃,叛军入宫,首领朱洊自封“秦帝”。我们不知道李季为什么就给他写了贺诗。后来,叛兵败,德宗回朝,得知此事,龙颜大怒而令扑杀李季兰。可怜一代才女成了刀下鬼。而我们的茶圣,为了等待李季兰虚度了青春。李季兰被杀后忚终生不娶。他是多才多艺,博学广识的达人名仕,完全可以风流一生,但他一生只眷恋一个女人——李季兰。
李季兰死后埋骨何处?陆羽怎样祭奠她?我查遍手头资料,没有任何信息;我请百度帮忙,也爱莫能助。还好,近日找到一本《陆羽李季兰别传》。其中有这样情节,李季兰遇害之后,陆羽日夜兼程赶到京城,找到李季兰当年住过的玉贞观,在她常住的房间,凝视她用过的物什,曰用器皿,细细整理她的遗稿、诗集,轻轻抚摸她的墨迹……。陆羽每天都到玉贞观旁边的凉亭上,泡上一壶茶,还像以前那样烧水,烹茶,给桌上两个杯却斟满,慢慢举起一杯茶,在半空中停留……。啊,这神圣凝重的举止,分明是在举行庄严萧穆的茶祭!茶圣用他的茶祭奠逝去的芳魂,祭奠一生所爱,祭奠他刻骨铭心的终生未了情!祭奠他痛断肝肠的终生未了情!!祭奠他无怨无悔的终生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