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重现:读杨荔童《24小时护蛋行动》
荔童说,星期二下午放学,石老师让我们回家每人准备一颗生鸡蛋,“体验一下妈妈怀孕的感觉。”
这是《24小时护蛋行动》一文的开头,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荔童的老师真是有心。现在学生的生活,说实话,很是单调枯燥,“三点一线”,忽略了很多美的事物,把所得视为习以为常。此时,若人为创设一些情境,模仿体验一些片段,并加以思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荔童是怎样尝试生活,观察实践,收获体验的呢?
她在文中这样说:
极速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从冰箱里取出一颗鸡蛋。先给我的鸡蛋里三层外三层穿了许多“衣服”,然后放进一个棉布袋。缝好一根带子,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调节好带子的长短,鸡蛋刚好对准我的肚子。我给她起名为:“小可爱”。准备工作就这样做好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需要对生活的观察,需要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准备工作”是自己亲身的经历,所以得到一番独特的感受。先是穿“衣服”,再是“挂到脖子上”,然后是“对准自己的肚子”,最后是“给她起名”,接续的认知策略使语言畅通无阻,真实有趣。
第二天早上,小作者带着“小可爱”高高兴兴去了学校。创设了怎样的体验情境,诱发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我摘录了下面几个情境:
1.上课时,我离桌子远远的。
2.站起来回答问题,我更是小心翼翼。
3.写字也轻手轻脚。
4.上体育课,有同学打碎了鸡蛋,吓得我胆战心惊。
5.回到家吃饭时,一只手护着,一只手往嘴里扒拉饭。
6.躺到床上,一动不动地平躺着,一夜都没怎么睡。
以时间为线串联这些情境,一篇白描叙事就生成了。作者“紧张”的心情蕴含在情境之中,没有了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套路化模式化,字里行间涌动的是饱满的真情。
故事结尾:在我的用心呵护下,“小可爱”最终安然无恙。真是水到渠成。
深刻的体验引发作者的思考,她说:
一颗小小的、不引人注目的鸡蛋却费尽了心思。父母把我养这么大,历经了千辛万苦,也从不抱怨。我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以滴水之恩,回报伟大的母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生活体验的源头活水,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鲜活起来。可见,学生生活阅历越丰富,接触的人和事越多,见识越广,视野越开阔,感受也会越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体验母亲怀孕的不易,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勤付出,并学会了反思和理解。这些生活体验,不仅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益处,而且对学生的心性养成和价值观定型也有积极的影响。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但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不可能每一篇作文前都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亲力亲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体验就不能持续。大多时候,在家里,我们家长可以帮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同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某种情感体验,从而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和创造。
长期以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怕作文主要是缺少写作素材,不知道写什么。而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在学生无米下锅的时候不是让他去找米,而是生硬地灌输一些如何做饭的技巧,学生当然做不出可口的饭菜。所以学生作文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内容雷同,千人一面,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人感受。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的小作者的体验学习给我们以启发和触动。融入生活,亲身感受生活中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个人,每件事,在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中记录过程,抒写实感,就是一篇好作文。作文即做人。
荔童的习作是分作三阶段来完成的:确定主题──体验感受──有感而发。他的认知策略是接续,一是事件的先后顺序,二是时间顺序,这样结构出来的文章就完整通畅。她的感受方法是:体验式学习,或者称为实验法。她的写作技法是白描,就是真实描写事情的经过,情绪情感内蕴其中。
作者的写作能力正是在体验中形成的。我们也可以。大家都来尝试一下吧。
ackgrou��^)�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