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再无标准答案
文|丹顶鹤的日记本
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高考刻在当代中国人身上的印记很深,以至于10年过去了,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心有余悸。
我记忆犹新的,除了几十万人过独木桥的壮烈场面,还有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一种也许只适用于考试的思维模式。
考试这种事情,是有标准答案的,因此,一个学生的好坏,是有一套标准,去照着打分的。步入社会后的我才意识到,考试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单纯的事情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此之后,几乎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清晰的标准在那里,让我去参考。无论是评价人,还是评价事。
考试是黑白分明的,世界是暧昧不清的。
不朽的艺术人物都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
我曾经因为过早下判断,错过了《茶花女》,理由是——一个妓女的故事,我干嘛要看?
许多年后,当我拿起这本书,我爱不释手,我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堕落的女子的故事,她挥霍无度,糜烂成性,但是这本书的读者,无不对其产生同情之心。当她真心的爱上一个青年的时候,她的无私和纯洁,令无数贞女汗颜。
一个以性为交易的女子,她不允许爱有一丝杂质。为了爱人的前途而放弃自己的幸福,忍受着误解和孤独。
反看现在世界上的年轻男女们,却不敢这样真挚的爱人,他们的爱掺杂着金钱、地位等等复杂的因素。谁更纯洁,谁更复杂?我判断不出。
白夜行后来,我又读了《白夜行》。对于残忍至极的男女主人公,我居然不希望他们被绳之以法。我希望他们逃之夭夭,开始新的人生篇章,手拉着手在阳光下散步。
他们罄竹难书。但是,当读者得知,他们童年的遭遇,他们之间忠诚又变态的爱情,可能不会产生咬牙切齿的恨了。
再后来,我可以同时同情《悲惨世界》里势不两立的对立方。因为贫穷和饥饿而偷面包的冉阿让,因为信仰法律而不知善恶的警察管。两人一个逃,一个追,就这样追逐了一生,当我考虑到两个人的立场,我没有办法去讨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我,寸步难行
对于我真心认定是正确的事情,我的行动力是很强的。
可是,绝对可以判断出对错的事情,何其稀少呢,这让一个做事总想要找标准答案的我踟蹰不前。
我甚至没有办法知道,怎样吃饭才是健康的。专家们的说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其他的人生问题
- 是睡大城市的床还是住小城市的房?
- 大龄剩男剩女要不要差不多得了?
- 亲戚不把自己当外人,我要不要怼回去?
- 连续加班,要不要让老板知道?
- 要不要做职场邀功婊?
- 被误解,要不要解释?
- 父母要去敬老院,我应不应该支持?
- 孩子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
......不一而足。对的,如果你也是《奇葩说》的粉丝,以上这些问题,也许并不陌生。在看这些节目的时候,你敢说,你有了确定的答案了么?你能说正反两个辩方,有一方绝对的对,一方绝对的错么?如果你肯敞开心扉去听两方的判断逻辑,你会觉得,他们都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
笨蛋可能怀着无比善良的心作恶
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同学们都看《哈佛大学公开课》,有一个在哈佛大学非常受欢迎的课程叫《正义》,相信现在依然还是余温未散。
我当时是非常的困惑的。就是判断个对错,也需要哈佛教授来研究一下?很多年后,我才体会到自己当时的浅薄。
记得前些年,在微信上流行一个段子,大概是远离愚蠢的善良人。他们会带着善意传播虚假新闻, 带着善意去施行网络语言暴力, 带着善意去干涉别人的私人生活......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光是有一颗善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知道何为善良。
高考之后,再无标准答案
高考之后,我渐渐觉得,有一个标准答案,告诉我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之一了。
高考之后,渐渐不敢轻易的说出“对!”、“错!”二词。也许今天觉得无比正确的决定,10年之后会悔恨不已;20年后,又觉得感恩那个决定。
当我放下判断对错的妄念的时候,几乎就可以欣赏很多的名著和伟人了,也对他人更加的宽容。这在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也许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像武则天的无字碑,是对是错,根本无从判断,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无论如何,这就是一生,有真有假,有爱有恨,有快乐有痛苦。唯独没有绝对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