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接连出现惨案,卸载是最好的方式吗?
“滴滴一下,马上出发”一句耳熟能详的slogan,成为滴滴在出租车领域最鲜明的标签。一场覆盖全国的大数据,一个被不断深耕的用户习惯,滴滴所带来的是一场全新的价值革命。但是从空姐被害,再到20岁少女被奸杀,这个曾经被众人热捧的APP,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全民审判。
这个拥有庞大用户数据的公司,不断延伸自己的触角,每一个想要抵达的远方,好像都有滴滴的身影。而在不断扩张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互联网世界的好奇与参与感。奋身孤勇,那一个个奔驰在高速上的滴滴出租车,那一个个在直播间唱歌的主播,以及那一个个切换于不同社交软件的年轻人,甚至于那一个个在便利店扫描二维码付款的顾客,每一个都恍若成为了互联网世界的参与者,嗯,深度参与者。
而人对于新事物的态度,从来都是仰望,遵循,进而打破的过程。对于互联网大数据而言,也是如此,当每个人都席卷其中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个随之而来的反面案例,鞭打着当下看似闪耀的成就,信任危机到来。人们追逐流量,渴望链接一切看似平行的世界,拒绝折叠,将世界扁平化呈现出来。当然,却忽略了进入门槛,所有的碰撞背后,是一场汹涌的撕扯,不仅是价值观,还有可能是延伸至现实生活的骨感。正如在婚恋网站引发的苏享茂案件,正如在电信网络诈骗的徐玉玉惨案,还有近来的滴滴女性被害案,堆砌在这场互联网狂欢之上的悲剧越来越多,而我们除了将那些激烈的情绪释放出来之余,可以做什么?
那些被互联网推动的经济发展,让我们为之骄傲,一部手机就能解决的生活便捷,让追求高效的社会获得了最自洽的方式,也许与机场成功学不同的是,互联网用前所未有的迭代速度,更新人们的认知,为每一个困境提供了正式的解决方案。快一点、再快一点……这好像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不得不忽视的节奏。
当某些企业用流水线的形式造房子,追求高效率;当长租公寓,裹进资本的漩涡,寻求自身成长逻辑的时候;当所有的励志鸡汤,都在教授我们获得高效的秘诀的时候,或许那些留存在人际交往中的bug却也都在一一滋长。
有的成长是需要试错的,或许对互联网而言,也是这样。但是如果一个行业的成长,是需要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为代价的话,那这种试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任何一个产品的成型,都需要一个漫长严谨的论证过程,如果一味追求快,甚至枉顾生命,注定会被大众所抛弃。每一个产品打造过程中,总会被危机感撞出局限,但是产品打造的每一个阶段本就都需要小心翼翼,如若不然,总会漏出破绽。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写道:“它会慢慢长成你所不认识的样子”,但是希望那个样子,真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