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2018-02-23  本文已影响123人  她在江南烟雨里

我们的小时候并不缺衣少吃了,但当时的农村也并不富裕,对于过年,小孩子都是无比的向往和期待的。

大概是腊月二十开始,不管有钱没钱的,都开始上街买年货了,瓜子、花生、烟花炮竹还有各种好看的糖果,每一年的年货,基本上都是从小孩的新衣服开始,所以一放寒假,心里就画起了一个惊叹号,时时刻刻盼望着年的到来。直到年的结束,还沉浸在年的气氛里,无比回味与留恋,又期盼着一下个年的到来。

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村里就开始打糍粑了,找一家有大灶台的人家,这家搬案板,那家搬蒸糯米的大木桶,家家户户从自家带着糯米和柴火赶到一起,每一家蒸好糯米之后,大人总是给所有的小孩子都分一点,说:“来,尝尝我家的糯米饭。”然后糯米饭会倒在石臼里,村里的男人们开始挽起袖子舂糯米,你一下我一下,累了就换个人继续干。舂好的糍粑会放到案板上,女人们把他们都分成一小份,捏圆摆好,会给小孩子们捏一份尝尝。摆好了糍粑球,男人过来抬起另一块案板,重重得压了下去。那边,另一家的米又蒸好了,男人们又开始轮番上阵舂糯米了。压扁的糍粑圆得非常漂亮,稍微凉一点的时候,五个一组叠在一起,讲究的人家还会在上面点上红点。

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又开始打豆腐了。大多是几家一起打,前一天晚上提前泡好豆子,第二天早上清早磨好豆子,烧开水,豆腐的流程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唯有那一碗嫩嫩的豆花是心头最爱,放一勺白糖,烤着火,边看电视边吃,实乃人间美味。后来我不喜欢吃豆花了,改喝豆浆,用石磨磨出来的豆浆异常得香,每年打豆腐我都要喝上几碗。后来出来上学,遇见了咸豆花,加一点点辣椒和香菜末,味道简直惊为天人,我又重新爱上了豆花。给我舀完豆花,其他的就会倒进豆腐盒子里,豆腐盒子里会放一层滤水的纱布包住豆花,然后盖上盖子,找两块大石头或者两台水压在上面,基本上都会等第二天早上,采取掀开盖子。大家互相比一比谁家的豆腐嫩,然后各自拿回家。

从腊月二十六起,每天早上都会传来猪的惨叫声,今天这家杀年猪,明天那家杀年猪,一听到猪叫声,大人会让小孩子拿着菜碗赶紧跑到杀猪那家去,装上一碗满满的猪血,大人在家剁好肉馅,等猪血端回来,把肉馅、豆腐跟猪血和在一起,捏成椭圆形,我们那的特产猪血丸子的雏形就出来了,就等着熏好开吃了,这个时候大家会去买新鲜的猪肉准备熏腊肉,自家喂养的猪,总是没有喂饲料的,肉是格外得好吃。

腊月二十七,有人家里烧米酒了。烧酒时漏出来的水混着酒糟,用来做酸菜特别好,头一天把大白菜放进去,第二天就可以炒酸菜吃了。在春节的那几天里,大鱼大肉吃腻了,上一碗酸菜,总是特别招人喜爱,上桌就没了。

到了除夕,早上到中午,妈妈就开始忙前忙后地准备着各种祭奠祖宗的贡品和团年饭的饭菜,杀一只大公鸡,一块猪肉焯水,跟瓜果零食一起摆在堂屋里,点香火腊烛,放了鞭炮后,子孙后代轮流给祖宗作揖,作揖的时候奶奶会在旁边说“这是你的XXXX,给你拜年了,你要保佑她平安健康,一生无忧”之类的话。作完揖,大家稍微等个三五分钟,就摆好桌子,上菜吃团年饭了。吃完饭,一家人排着队洗澡洗头,换上新衣服,就这样辞旧迎新了。

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都是从我家开始,去给村里的邻居拜年,放了鞭炮,大伙嘴里喊着:“拜年啦,拜年啦!新年好!”主人满脸笑容赢了出来,男主人拿着香烟,分给男人们,女主人拿着装满瓜子花生糖果的盘子,给小孩子装上几颗糖果,让女人们抓点瓜子花生吃。一圈人都分享到之后,这家人又跟着大部队走向下一家。拜完年,得到压岁钱的孩子们急急忙忙跑去商店买烟花炮竹玩,还有平日里舍不得吃的辣条一买就是好几包。大人们自然就开始组局打牌了。

初二去外婆家,姨妈他们都去了,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大人打牌,小孩嬉闹,到了晚上,舅妈会煎好米豆腐拿给我们做夜宵。最长的一年,一直在外婆家住到正月初七,从初八开始去各个姨家里,这个姨家住一晚,那个姨家住两晚,我妈最小,大部队拜年拜到我家的时候居然是正月十五了,而我第二天开学了。但是那一年真的是印象最深,过得最开心的年。

后来哥哥姐姐们也成家立业了,哥哥们初二有他们的岳父岳母要拜年了,姨们初二又要等着姐姐们回家拜年,所以他们初一那天就先去了外婆家,随着结婚的哥哥姐姐越来越多,初二去外婆家拜年的,最后就剩下我们了,十分无趣,陪外婆聊会天,也只好回家了。

这都是以前,现在的过年、拜年的花销越来越高,但已全然没了小时候过年的气氛。但这也说明了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不再买到一件新衣服而高兴得夜不能眠......

年味,只能在记忆里回味了。物质富足的年代,再也感觉不到那些期盼和欣喜的味道。归根结底,不是我们丢失了过年的味道,也不是过年的味道抛弃了我们,只是我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期盼过年能美餐一顿,能添置一件新衣的日子一去不回头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