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觅新知——品《我读》有感
喜读书的人,因想读的书太多,总会珍惜光阴,也特别在意书的质量。看书评颇能解决书海茫茫何处寻书的问题,不仅可以知晓精品书目,还能对书有个大致了解,以此来判断是否自己的品味。
在网络上关于介绍书的文字,总喜欢带一句豆瓣评分多少,以此来显示这本书的阅读价值,但有的时候会看到一句“梁文道介绍过”,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梁文道”是谁?经过查证,原来是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主持人,根据这档节目还出了一套书—《我读》。
八分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时间而言,少之又少,但梁文道先生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介绍一本书的精华,而且内容吸引人的眼球。梁先生介绍一本书时,除了介绍作者、内容、笔法外,往往还讲述书籍的写作背景或书中故事对应的年代,让读者对书的整体构架有清晰的认识,并将书的特点剖析出来供读者品味,用仅有的八分钟让读者了解和感受一本书。
读完《我读》,我得到的不仅是关于书本的知识,也揣摩起梁先生书中的一些观点,颇为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一类书,我就偏爱历史和文学,但梁先生介绍的书目为什么如此广泛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小说、散文、传纪、纪实等体裁均有渔猎,甚至还有绘本。他的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如果不能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终会受困于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也就无法全面地看待这个世界。
《我读》一书中有提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此书的热销引起了褒贬不一的反响,梁文道先生对此书给予正面评价,认为至少掀起了阅读《论语》的热潮,而能否深层次的阅读《论语》则属于读者的权利。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喜欢三国的人不都是先读《三国演义》,再看《三国志》的吗?梁先生对此事还有另一层意思,“知识不是中性的。同样的书,同样的知识,由不同的人体现、构想甚至描述出来的时候是不同的,那些知识无法离开人和人的身体独立存在”,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作为读者,必须通过阅读去思考体会作者的观点,不能被外界的评论所左右,更不能在未读书的情况下人云亦云。在这点上,读书犹如做人,令人深省。
《我读》,已然超越了介绍书籍的范畴,在文章中有很多由书引申出来的故事,不仅扩充着读者对世界的认知,也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使人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