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写给女儿的信·第268天:一壶浊酒尽 今宵别梦寒

2020-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河流2019

有些人没想过会失去

此刻已永远的失去

来不及好好的做个道别

时间只会霸道的给人拒绝

——莫文蔚·《时间里的飞人》


1.

老父亲的葬礼,在3月26日下午,答谢完所有帮忙的族人、乡邻之后,终于全部结束。

喧嚣了七天,终于能安安静静对着老父亲的遗像发会儿呆。

这时候,真是百味杂陈。

有追忆,有感伤,有凄楚。

但最多的,还是不舍和思念。

每晚,老母亲总让我回卧室睡,但我总倒在客厅里老父亲最喜欢的长榻上。

灯光熄灭,对着两支红烛和父亲的遗像,在摇曳的影子和盘香燃起的袅袅烟雾里,试图感受他的笑容和温度。


2.

北岛在随笔集《青灯》里说,——人在的时候,总以为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就少一面。

年轻的时候,对父母总怀着一丝反叛和怨恨,哪里顾得上去想,这父子一场,原本就是减法呢。

及至人近中年,却远隔千里,整日为生计(或所谓“事业)四处奔波,又哪里能时时和父母做一场加法呢。

待到真正失去,这场加减法却比想象中,更让人痛彻心扉。

去年刚失去父亲的学长,在微信里给我留言说,“你我以后都没有爸爸可以叫了”。

如此直白的一句,竟让人热泪盈眶。

我回复他说:千里奔丧,待扶棺痛哭流涕之时,方才明白,自己已经成了没有了父亲的孩子。真是锥心刺骨之痛……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这种痛苦又只能由我们自己独力承担。

逝者已矣,唯有生者坚强。


3.

葬礼虽然结束,但这一年里追思先人的仪(规)式(矩),还需持续到百日。

遗像捧回家后,需放置在厅堂最显眼之处。

燃两只大烛,供一杯酒、一杯茶,三碗“献饭”和三双筷子,中间一只香炉。

祭奠的人,点一支或三支线香。

这类似于一个小型的灵桌。

香续不灭,持续至七七纸方息。

老母亲说,灰烬不可随意倾倒,需收集起来,同每七日或百日纸的灰烬,和(huo)在一起。

为防线香夜间熄灭,无人及时续香,每晚我们就点起大卷的盘香。

每次续线香,都需躬身,行礼,磕头。

磕头需磕四个,因为“神三鬼四”,——这又是规矩。

我每次磕头,都会磕十二个头。

另八个,是代表你和你妈妈。


4.

逝者入土后三天,最重要的仪(规)式(矩)是悬门纸,和所谓的“百福纸”(这是一个我听不懂,也没法正确书写的名词)。

每天天黑后,我和诸位亲堂兄弟姐妹、嫂子、侄儿侄女,头戴孝帽,身着孝衫,在家附近燃烧纸钱,祭奠父亲。

这种情形需要持续三天,但每天的地点会离家越来越远。

他们说,这是送别的寓意。

我理解的另一重寓意是,逝者不要恋家,早日往生净土。

每每想到此处,感觉自己的心,就像一根线,被逝去的人牵着,越走越远。

你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若有来生,我和他是否还会再相见。

朋友发来微信,让提供下父亲的名字和家庭住址。

他可帮忙在寺庙里供一个牌位,以祈愿逝者往生净土。

我在家里抄写下《波若波罗蜜多心经》,愿能助我的父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5.

“百福纸”,则是一个比悬门纸更让人悲伤的仪式。

入土三天后,孝子贤孙们凌晨四点就需出发,前往墓地抷新土,烧纸钱。

到达坟茔,彼此不能交谈,离开时不得回头。

那日凌晨,我们开车上山。

住在附近的两位堂哥,一早就手持铁锨,等在那里。

我们燃起纸钱,倾洒白酒、茶水。

他们便开始翻起新土,抷在坟茔四周的地埂上。

此时接近黎明,夜色如墨。

高原荒野之中,几个白衣孝子跪在一堆忽明忽暗的纸火前,偶尔传来几声相和的犬吠,显得格外的凄凉。

下山的时候,我没有回头。


6.

老父亲入土之日,已是第七天,所以头七纸就不用再单独烧了。

接下来单数的七天纸,便需烧纸,比如三七纸,五七纸。

持续至七七四十九日,也就是所谓的“七七纸”。

再之后,便是百日纸。

我想着老母亲孤单,再多陪几天返程……

这样繁复的仪式,逝者应该安息了吧……

我的老父亲身前最喜简单,儿子们这样做,也不知道他在泉下是否会介怀。


7.

孩子,每每想到,若有一天,你也要面对和我一样的情形,我便生出更多的不忍。

听我的,孩子。我们将要分离的那一天,请记得我的嘱托:一切从简。

简单,才会让我欢喜。

或许,简单,也会减轻你的痛楚。

不要请阴阳先生,无需任何繁复的丧仪。

请一定记得,不要被世俗绑架,不要被任何人、任何言辞、任何所谓的传统或者规矩绑架。

在我无法做决定的时刻,你有权利为我做任何决定。

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海葬,或者树葬,都是我喜欢的方式。

这种唯物的方式,可能会实现我们唯心的愿望:安息,轮回,转世,往生净土。

你的记忆和怀念,足以让我们在这个世间的缘分,以及另一个世界的我,永生不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