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欣赏你东北那点事儿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东北那点事儿(2)

2019-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孤山陶唐

为什么“闯”关东?

    列位看官,前文说过东北汉人的籍贯大都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也就是华北平原或比较狭义的黄河两岸。籍贯是学名,俗称叫老家。过去,东北老辈人初次相见,一般都会询问对方:“你老家哪儿呀?”这老家就是指籍贯,也就是某位仁兄的爸爸、爸爸的爸爸、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生活、学习、战斗过的地方。土匪行凶时都会大喝一声“送你回老家!”——这句话可不得了,等于临死有位大和尚给你念《金刚经》;要不就是临上绞架了,来一牧师帮你忏悔——老家这个词在过去是外延极广的一个概念,“送你回老家”相当于非宗教人士给将死之人做临终忏悔。可见,老家在东北人心里是很有地位的,连土匪杀人也不忘了强调这么一句。其实这句话也有回避责任的意味在里面,很像那句“你可以选择沉默,但是你所说的……”。

东北的高冷范儿

东北和华北以山海关为界,习惯上就称“关里”、“关外”。西北人过去常说“口外”,但是不说“闯西口”而说“走”。可是关里人要到东北,就非说“闯关东”,这不仅是因为很多年前东北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更是由于清朝晚期以前,东北除流放犯之外,根本不许汉族平民进入,说白了就是政策不允许。因此,要想到东北发展,必得像做贼一样从荆棘丛生的野径“闯过去”。而且,即便闯成了,也随时有可能被官家捕获,想消消停停地种地过日子基本不可能,能做的怕只有挖参和淘金或者先靠个有东北户口的大户,给人家干活儿糊口。今天在北京打工的东北人,无不苦于没有北京户口所带来的烦恼。唉!山水轮流转啊,当初他们想来咱东北可是连门儿都没有,旅游签证基本不给办,除非你贪污腐败了,但是那叫流放,来了想回就难了。据载,纳兰性德同志就曾经帮人疏通过关于流放犯刑满不能还乡的事,难办。

流放

清朝那会儿闯关东的老辈人,多半都是在关里活不下去了。他们到东北以后,再怎么难,都比在家强得多,关里遇个灾荒什么的,连糠都吃不上;东北冬天不干活儿也有黏豆包吃。可是当时中国人偏偏就这德性,好不好也是家!这“关里家”的称谓就是说东北不是家,关里才是。这算一“传统”。关里家显然是褒义的概念。

东北当然也有贬义的、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比如“老呔儿”、“南蛮子”等等。南蛮子是泛称,只要是看起来不顺眼的南方人,就是“蛮子”。老呔儿则是特指唐山及其周边口音较重的河北人。因为当初到东北来的关里移民大多是以耕种为主的农民和以帮人运输、摆渡为生的脚夫或者以挖参、淘金为业的冒险家,商业在东北的遭遇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被重视。而河北人偏偏多数是做商业贸易或者服务行业的,相比之下,东北对他们来说连半个家乡也不算,他们的家乡仍然是关里家,他们不用面朝黑土背朝天,靠一年到头忙忙活活地贱买贵卖就可以迅速致富,而且比较早的时候,大多数商贩致了富也不扶贫,把钱都带回老家去。东北人,那些辛辛苦苦的农民,当然会想不通、嫉妒、愤懑,但是又需要他们——套用一句美国电影的台词——老呔儿啊!谁能容忍与你们共存……可是谁又能离开你们。呔,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释意为“有口音的外地人”。

东北明清时称关东,关东是一个政治或军事概念,过于狭隘,而且东北并非位于山海关正东,只是习惯性的误称。笔者窃以为不妥。东北则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首先,从文化范畴上,东北是中国的东北,由此确立其民族归属感和政治合法性;其次,东前北后,有自中心而东到大海,再向北开疆拓土的历史感,由此确立其历史地位;再次,从纯粹地理方位上看,中国的最东点和最北点的确都在东北,由此确立其方向感。以上是为闲话,今天要说的可不是名词问题,而是一段一直被忽略,却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大历史”——闯关东!

闯关东的清晰历史可以限定在清康熙七年(1668)至清咸丰十年(1860)之间,主要是指汉人进入柳条边外的“龙兴之地”,即所谓“犯边”,轻则鞭刑、杖刑,重则死刑。在这192年之外,关东是不必“闯”的,至少汉人到关东是不违法的。因此,“闯关东”只是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特殊名词,后虽多有沿用,性质却早已截然不同。咸丰十年以后,由于多年的圈禁,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导致发展极其缓慢,几乎没有抵抗外侮的能力,为了使东北的国土免遭进一步的侵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早已名存实亡的柳条边,转而承认汉族移民的某些权利,以迅速完成“实边”大计。

华北平民开始大规模移民东北,他们仍旧沿用先辈旧称“闯关东”。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迁徙之举作为个人行为,已经完全谈不上 “闯”了,倒是他们这些个体行为融汇的“集合行为”,仍有“闯”的意味——他们闯的不是军事的具体关隘,而是文化的抽象关口。从这个角度说,东北的“关”对于山海关以南的国人来说,即便今天也是需要“闯”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