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印象(一)

2024-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二之光

      对弥勒的兴趣,始于它的名字。城市名与佛像名称相同,这在中国版图上独一无二。是巧合,还是某种因缘?疑问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游完建水后直奔弥勒。

        建水与弥勒相距180多公里,经红河转车,约需2个半小时。

弥勒火车站

      网上攻略和住店老板的信息吻合,弥勒的旅游景点大概是东风韵、锦屏山、湖泉半山温泉、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可邑小镇、云南红酒庄、红河水乡等。大都属于近年来的人造景区。

      有点失望。不是不喜欢人造景点,只是在时间金钱有限的情况下,我更偏爱历史人文厚重和自然山水奇秀的地方。

    来都来了,权衡一下,就去锦屏山吧。那里有弥勒寺、弥勒佛。多少还有些文化在里面。

      锦屏山位于弥勒市城北10公里处。山上有弥勒寺,建于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1999年,弥勒信众共同发心,扩建了弥勒寺。1999级台阶沿山势而上,高19.99米的弥勒大佛端坐于锦屏山之顶峰,护佑众生。今天的锦屏山既是僧众修行的净土,又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坐观光车直达山顶,巨大的弥勒佛像呈现眼前。 大腹便便,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像,让人心生欢喜。绕佛三圈,虔诚礼拜。拜佛也是拜自己。躬身下拜的那一刻,返闻自心:我是否有“哈哈一笑 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度、智慧和格局?礼拜完,沿台阶而下 ,就来到弥勒寺。

弥勒佛

      弥勒寺的修建有个传说:很久以前,鸡足山高僧如玉和尚如梦所示,云游四方,想选择一个最吉祥、最有灵气的地方传经布道,建立圣地。来到弥勒境内,走累了的如玉和尚便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小憩,不经意间抬头看向前方,只见飞云流霞中显出一座山头,竟仿菩萨结跏打坐,佛光耀目,与梦中景象并无二致。如玉大喜,便在山中住下,募资建造寺院,供奉弥勒佛,冠名“弥勒寺”。并普播梵音,接纳信众,一时法席昌隆,香火兴盛,名播四方。

弥勒寺

      今天扩建后的弥勒寺呈大丛林之恢弘气势,有百年古树、潺潺清泉之灵秀,更有佛教文化之大光彩。在弥勒寺前往下看,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开阔气势。

    很想看看有没有缘分碰见个师父喝喝茶聊聊佛教。可惜正值午斋时间,师父们正在用膳,不好打扰。就到斋堂吃了个素斋。

斋堂后院用餐

        公园门口有块牌子,介绍了弥勒市的命名。据史料记载,唐代弥勒地为南诏国巴句、布龙句一带,其首领的名字叫弥勒,故名其部为弥勒部。元宪宗七年(1257年),弥勒部归附元政权,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弥勒千户于此,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弥勒千户为州,称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为弥勒县,相沿至今。弥勒县现已升级为弥勒市。

    这也许就是自然力与天意的使然,自修弥勒寺于锦屏山,佛教就在这块土地上兴盛起来。

    佛法所云, 诸事因缘而生,弥勒县之名源于弥勒部,弥勒寺之名本于弥勒佛,寺与县与佛同名之结合, 因弥勒而弥勒,正应了一个“缘”字。这就使弥勒市与弥勒佛之间有了种种美妙的传奇故事。

      想起了《金刚经》里逻辑很绕的句式:“所说……即非……也是……”  套在弥勒市上 ,就是“所说弥勒,即非弥勒,也是弥勒”。

      原来如此。因缘和合,不可思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