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的回应

2023-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诗心小鹿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061天,2023.01.10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中,对于倾听,咨询师应该把握的原则是:可问可不问,少问或不问;可说可不说时,少说或不说;求助者讲的都要倾听。咨询师并非说得越多越好,有时点头比说话是更好的倾听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在咨询对话中,尤其是会谈初期,咨询师的回应(说的话)要尽量的少而精。“少”是以听为主,听“谁”和“什么”对来访者是重要的、在乎的、期待的、渴望的,回应以点头、嗯、以及非言语如微笑、目光、眼神等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传递与来访者同步。“精”是抓住来访者陈述中在乎的、看重的、重复的关键字、词即“谁”和“什么”予以回应。当然,原则是原则,既要遵循,同时也不要被其限制,即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怀挟偏见,保持弹性,因人而异。所以,不同风格的咨询师面对不同性格特征的来访者以及他们的故事,要回应什么,如何回应,回应多少,都要以眼前的来访者的需要、感受而定。回应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回应是否切中要害、抓住核心,促进或催化来访者深层思考。用《建构解决之道》一书在关于形塑概念和作用来说最能体现回应的意义与价值。【形塑是指就发言者方才所讲的内容,加以描述、说明、阐述、转译之,或者,予以特征化、归纳之。形塑的反应并不是一般自然的沟通反应,而是一个想要去推动或促发“改变”的选择。所以,不可避免地,形塑势必会“转化”原本发言者的表述,省略或保留或修改或增加,其“转化”以“什么才是对当事人有帮助”的为基础。】所以回应是有目的与方向的,目的与方向是以对来访者有帮助的,而非随意的重复来访者的陈述,或从咨询师自己的角度去回应。如果抛开语言文字的回应,那么同样的文字从不同的人嘴中说出来,有时候带给听者感受是大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同人说出的话传递的温度、情感、力量是不同的,所以有的回应看似很多,但听者却很享受、很舒服、很有力量,因为说到他心坎上了,说出了他能够感受却不能表达的,说出了他期待被看到的、被懂的地方,说出了表象下的本质等等。总之,回应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练到不论面对怎样的来访者都可以恰到好处地回应,回应可短可长,或只有亮度,或只有温度,或既有温度又有亮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