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1亲子关系为何伤痛多
最近,接触了几位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都是已满18岁的成年孩子,家长认为孩子有很大的问题。诸如:
我的孩子还没有长大,不能独自承担自己的生活,遇到一点困难就缩回到家里;
我的孩子养活不了自己,每一个月挣钱少还“月光族”,时不时找父母伸手;
我的孩子做事情有头无尾,陷入读书读不下去、工作半途而废的轮回……
说到孩子,他们言辞间透露出深深的无力、无奈,甚至绝望。看到他们心力交瘁的样子,我请他们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会按照你的想法轻易改变吗?
第二,你的想法,你给孩子指的路,是正确的、必需的吗?
第三,你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适用于一个已成年的孩子?
家长们不情愿接受这样的提问,觉得太委屈:我那么爱孩子,为了孩子我付出了那么多……到头来,难道都是我的错?
如果这世上只要有“爱”,就能一切安好,那就世界太平了。现实是,父母与孩子,这样一个爱的关系,却有着太多的痛苦、挣扎和纠结。
都是什么原因呢?
有的爱得过度,无论孩子多大,照顾得过了头,管东管西,指手画脚,生生把爱演绎成“控制”;
有的爱得错位,孩子小的时候,该管的没有管到位,等孩子成人了看不顺眼,不该管时偏又要管;有的爱得匮乏,由于从自己父母处得到的爱及其匮乏,于是自顾不暇,对孩子的爱与同理心严重不足……
大多数家长忽略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心理需求在不断转换,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观念也需要不断转换。
2认清现状:孩子的易塑期与难塑期
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这个年龄段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期,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也很容易接受父母对他(她)的“塑造”,所以称为“易塑期”。
12岁以后称为自主期,又称为“难塑期”,就像粘土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揉捏,土坯已经变得比较硬了,这个时候你再去雕塑他,不是特别地容易。
在孩子还没有成人感的“易塑期”,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他人礼貌,对父母尊重和范恩,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关键的、必须塑造孩子成为的样子。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时期,教会孩子这些,远比孩子的成绩更重要。等孩子成年,如果这些都没有“塑造成型”,一切都会很难重塑。
因为孩子12岁以后,随着大脑发育,以及内分泌和荷尔蒙的成熟,身体的变化导致心理上产生很强烈的成人感,他们不希望别人管东管西,希望自己去做一些决定和安排,这个时候你再去管他或教他,必然会引起很多亲子之间的冲突和痛苦。
很多家庭将这两个时期颠倒了。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孩子懂什么?不管不教,放任自流。等到孩子成年之后看不顺眼,转过来要教,就变成了不该管而管,这两个都会出现问题。
张德芬在《舍得让你爱得人受苦》一书中,讲述了一个朋友与孩子之间的事例:“我的女儿老吵着要休学,换了好几个学校,她都讨厌同学,说不要上学了,怎么办?”
张德芬回答:
“如果是我的孩子告诉我他不想念书了,我会欣然同意,只是我们之间会有一个条件,如果你每天在家无聊了,别找我说事,自己想办法。给你上学是你的荣幸,你不去上学,我正好省下你的学费。你要上大学,我会供应你的学费。不上的话,对不起,我只养你到18岁,你得自己想办法过生活。”
我的坚定和不受威胁,是孩子从小就很熟悉的,所以他们不会“无条件地吃定我”。能吃定家长的孩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12岁以前,家长要用成熟而坚定的方式对待孩子:你需要比孩子力量更大,包括成熟的力量和强力塑造他的力量。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是自信而坚定的孩子。
12岁以后,家长必须让孩子的力量更大一些,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力量太大,孩子会变得非常地自卑,可能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这样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那些不分年龄,总是强势地凌驾于孩子之上,或是无法对成年的子女放手的家长,是因为在他们头脑里,无意识中存在这样一个观念:我的孩子一直长不大,永远都需要我的呵护。
这个观念,就是父母和子女又爱又恨关系的导火线。
3转变观念:父母与孩子有各自的人生
作为家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的观念,或长辈传承给我的观念,并不总是正确的。
时代在前进,孩子在成长。如果我们一直不转换自己的角色和教养方式,一直坚持那些固有的观念与方式,我们将错失最好的培育机会,错过与孩子心灵的对接,也将造成亲子间的遗憾与伤痛。
当我们的孩子已经成年,无论在他的身上有多少不足与缺憾,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每一步决定,要试图让他们知道:你的人生是属于你自己的。
特别是孩子在做一些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比如找对象、找工作,做父母的确实应该关心。但是,父母不要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操控孩子。
在台湾曾经发生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很有钱的父亲,他要求儿子念台大的医学院,他希望儿子将来当医生。但是儿子不喜欢学医,他非要逼着儿子去学,而且还预备了一个豪华的房子,让孩子的同学跟他一起同住,一起学习。结果他的儿子真的进了台大的医学院——台大医学院的精神病院。
父母操控孩子致使孩子难以忍受、导致极端行为的事例,从来不缺少。
去年,留学美国的北大毕业生王猛(化名)拉黑父母6年,写了一封数落父母的万字长信,全是年少时的压抑和对父母的怨恨。
很多网友看完以后,都说被唤起了多年的心理阴影。
有的人,被父母控制到30岁……
有的人,从未得到母亲肯定……
有的人,莫名其妙被打了十多年,却一直被教育要孝顺,不许反抗……
父母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很多是错的、过时的),把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毫无道理的),把自己对人生的遗憾或憧憬(不是孩子的)等等,一股脑全部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对孩子公平吗?
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明白:孩子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独立的人,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对待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尤其是已成年的孩子,做父母的除了支持,只能提出建议,最终路怎么走,还是要孩子自己来决定、自己来走。
只是,“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这是很多家庭难以逾越的一道难关。因为,我们都是有“权威包袱”的人。
从小到大,我们做惯了孩子的权威,对待孩子习惯了“你只要听话……我就……”“你如果能……我就满足你……”这样的“有条件”相处模式,突然让我们接受“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让我们从高高在上的权威下降到平起平坐的关系,似乎有点难以接受。凭什么呢?
凭什么,就凭一条:能让你的孩子接受你。
4改进方式:让你的孩子接受你
家长最需要改进的,除了“我是正确的”“我就是权威”这一类观念,还需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作为一个成年人与一个成年人的关系。
此时,他不再是12岁易塑期的孩子,他是一个成年人。你与他的相处方式不再适用于说教、灌输、命令、操控,而是——影响。
我们在与他人的相处中,首先做到了尊重与信任,才能获得他人的积极反应与互动。与孩子的关系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与孩子培养关系,必须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一个成年的孩子的心理需求,无非也是被尊重、被信任。
当我们放下家长的权威与独断,我们或许才有机会联通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个时候,家长要想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才有一丝可能。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家长与孩子关系融洽了,你的孩子才有可能听你的话;关系不融洽,你要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因为他不愿意接受你。
当孩子已成年,无论孩子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歪脖柳树,你都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错过了孩子的“易塑期”,你还打算继续塑造孩子,那只能无功而返。唯一能够做的,是尝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即便我们不能与孩子永久相爱,也尽量不要永久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