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知道那个男孩为什么不要你了吗?
很喜欢作家王朔说过的一句话:“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你摁在那里了,你必须写出这些东西来。”
有时甚至都舍不得花时间去吃早餐,因为心里总是有一个东西在涌动,直到你开始坐下来,并告诉自己:好了,现在要开始了。
那今天就来讲讲:为什么别人选择的不是你,而是她。
说好听的,是区别对待。
说不好听的,那就是隐藏起来的偏见和歧视。
前几天看完电影《心灵捕手》,里边有组镜头深深触动了我,那个镜头是这样子的:
数学天才威尔和他的哈佛女朋友史凯利在床上说着悄悄话,史凯利突然提出了要和他去加州(因为她要去加州工作),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她希望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稳定生活的意思。但莫名其妙,威尔突然生气暴躁起来:
心灵捕手片段_腾讯视频
——威尔:下周到加州,你可能会发现不喜欢我的地方,你会希望你没说过这些话,因为你跟一个你不爱的人一起生活(我不想去加州——并且他马上找了两个理由:第一,他的工作在这里;第二,他住在这里)
史凯利:你不爱我就告诉我
——威尔:我没说不爱你
史:那为什么不去?你怕什么?你活在没人挑战的世界里,你怕要做改变的事情
——威尔:别教我,我的世界会怎么样,你只是想跟低下阶层搞一下,然后到斯坦福,嫁给一个有钱的混蛋
史:你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你这么在乎钱?别把你的害怕推在我身上
——威:我怕?我在怕什么?
史:你怕我,你怕我不爱你 但我也害怕,但我想试试看,起码我诚实
——威:难道我对你不诚实吗?
史:不,你的十二个哥哥呢?
——威:你想知道什么?我没哥哥?我是个孤儿?
——你不会想听的,你不会想听我童年被香烟绕(烧?),那不叫手术,那混蛋刺伤我,你不会想听这种事!别跟我说你想听
史:我想听,因为我想帮你,我想跟你在一起,我爱你
——威:别耍我
看完这段对话之后,我只能说:我需要冷静一下,这几组镜头的信息量太有冲击力。
原来天才也和我们一样,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对他转变态度甚至抛弃他。
因为他知道,人总是不喜欢听那些灰暗悲惨的故事,如果你当他是朋友,或者酒后吐真言亮出你的伤疤,不管你的朋友是否有同理心能同情你的经历,但他在心里一定很紧张,甚至是害怕。
对方有时候还会在想:
“我怎么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呢?他那些黑暗的经历会不会造成他的心灵或者人格缺陷呢?”
“这么复杂甚至可能随时会出现报复心理的人,我得赶紧远离”
如果你发现,这位朋友听完你的故事,对你的态度突然发生转变,别惊讶,因为其实你也知道:
这,就是人性!
——人是会趋利避害的,是会小心掂量自己的付出和收获的,以及是会给人贴标签歧视他人的。
所以很多时候,你不能表现出你不完美的地方,因为别人会对你另眼相看,甚至区别对待。
这,就是歧视——从最初的只是对你有偏见,最后到采取行动对你区别对待。
如果说到这里,你心里咯噔一下,那就对了,因为我们所受过的正能量教育中,
如果第一条是爱国,那第二条便是平等尊重他人,不能歧视别人。
但很遗憾,歧视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甚至会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隐藏在各种对你的要求和选择里,而且还会让你产生“这能怪谁,只能怪自己能力不足”的自卑和自责心理。
其实歧视还有一个同义词,它叫作“区别对待”。
想必下面这些现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有些企业的职位只要男生而不要女生,因为女生步入职场的几年内会考虑生子问题
有些女生在相亲的时候,会列出一系列的要求清单,因为有这些才能显示出男方的优秀上进,或者是家有矿山
有些男生在选女朋友的标准上,第一要美,第二生活要精致,第三要本科学历,第四要月薪过万+
......
为了让大家更加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我用“区别对待”替换掉“歧视”。
你能说这种“区别对待”不好吗?这当然好啊,对选择的一方来说,每个社会都是竞争的社会,社会上的资源是稀缺的,主动选择的一方拥有选择和分配资源的权利。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所以,“区别对待”其实是社会上的正常现象,是存在合理性的,它是一个中性词,有稀缺必有选择,有选择就有标准,有标准会有区别对待。
每个人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会出现“区别对待”,即选择一方同时抛弃另一方。
而导致“歧视”或“区别对待”的内在核心,是稀缺利益和资源的分配问题。
而稀缺是必然的,选择和区别对待也是必然的,那问题就在于选择标准的合理性。那为什么当我们看到“区别对待”的时候会满腔怒火呢?正是因为人进行区别对待时,所根据的标准对被选择的一方来说是不公平的。那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为什么我们在主动选择时,会出现“区别对待”或者“歧视”的心态与行为呢?(即这个选择标准是怎么来的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歧视可以来源于两个方面:
1. 第一种就是基于偏好的歧视;他是由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的,那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我喜欢NBA球星欧文,所以会花钱买它的杂志或者球衣等周边,那么如果我选择了欧文,花的钱就不能再买科比的周边了。再比如在美妆行业,有些女孩就喜欢国外的美妆产品,而没有选择国内的产品,而不管你选择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区别对待”。
还有就是大家在和别人讨论问题时,所用的开头语:“在我看来”“我认为”“我个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总结语:“我就喜欢他,你管得着吗”等,都透露着个人偏好的神圣不可侵犯。
2. 另一种是统计性歧视,它是由51岁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肯尼斯• 阿罗提出的,那它又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有些企业就明写“拒绝毕业生”的要求,或许他们认为刚毕业出来的学生思想与能力还不成熟,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还老喜欢跳槽。而当身为毕业生的你拿着修改了无数次的简历,想要告诉HR说你和他们不一样,会非常负责地完成工作时,HR仍然面不改色地对你说:我们公司的硬性要求,不找毕业生。
这个就是歧视,他是通过对毕业生的刻板印象来判断这位求职者,HR并不愿意多花时间去了解这位可能不一样的毕业生;但我能理解这位HR,如果你是这家企业的老板,你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位员工的,因为时间太紧,风险太高。
说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人们往往喜欢以偏概全,看中第一印象,并喜欢给人贴标签了吗?因为我们获取信息的费用是很高的,真正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作为代价的。以偏概全当然会出现错误,但这样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一个媒体如果能做到信息真实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因为他们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信息的真实性。
那这样说,我们是不是只能用不准确的信息了呢?这就要看信息对你的价值和你所付出的成本代价相比,是否值得了。
那让我们用这两种理论分析一下影评中的对话,其实男主人公威尔担心的是“统计性歧视”,因为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所说的,威尔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青年,而且童年遭受过心理创伤,对社会具有报复性。另外从威尔的朋友社交圈来看,正如威尔自己说的,这是个“低下阶层的贫民窟”,如果是你选择伴侣,你会选择他吗?更何况面对这个问题的,是哈佛的精英史凯利呢?
但史凯利为什么还是会选择他呢?是因为愿意去“了解”。他没有按照最初的第一印象给威尔贴标签,鄙视他甚至远离他,而是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他的天赋、了解他的朋友,甚至想了解他的家庭。
那可想而知,如果她没有打破歧视,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威尔,那失去她的 MR Right 将会成为她“歧视”的代价。
没错,歧视也是有代价的。
最明显的例子,比如马云早期创业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却因为不喜欢他的长相或者平凡的背景,最后没把钱投给他,那你是不是很后悔呢?失去人才就是你所要付出的代价。
最后,当我看完这部片子,我就在想:如果是我,应该也不敢把不完美的地方告诉别人吧,因为正如主人公威尔所说的:没人会想听的,他们只会感到害怕,甚至对你“区别看待”。
但这就是“朋友虽少,三两足矣”的道理吧,当对方听完你的故事后,即使有那么几秒的害怕和担心,最后却还是想努力地去了解你、帮助你、爱你,那这可能就是“真爱”吧。
希望你们能理性地看待“区别对待”这个问题,
最后也能找到愿意打破歧视,用心去了解和发现你的朋友和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