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2019-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更好的小葵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 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第1版前言

>> 承认了吧,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

>> 若真的做到“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一瞬间,时间无须管理(当然就算想管其实也没人能做到),它是你的朋友,陪你亦步亦趋走到最后的朋友。

第0章 困境

>> 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

>>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可事实上问题

3.解决

>> 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1.孰主孰仆

>>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 自己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左右

2.何谓心智

>>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1.速成绝无可能

不耐(即急躁、不耐烦)是人的自然倾向。一个越是有远见、对未来越是有信念的人,就越不容易焦躁、对自己也就越自律、要求越严格,因为他知道长期稳定的、坚定的投入后他会获得什么。反之,对未来越没有期望的人,更容易焦躁,也更有可能越追求眼前的欲望和满足。

>> 从这个角度更进一步地说,大多数人都抱着类似这样的想法: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差别仅在程度或者表现上。

>> 在这漫长的30年里,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 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相反,现实好像总是提醒我们: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

>>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 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3.完美永不存在

我们何尝不是因为怕“做不好”(其实只是“不能一下子做好”),就“不做一些事情”了,然后慢慢的“什么都没做”,结果“一事无成”了。但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呀!还是要有耐心,不怕错,不断坚持才能“做出一点成绩”出来吧!

>> 这些人所说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结果“一事无成”。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 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那些在某些领域“作出一些成绩出来”的人,除了本身的天赋,他们每一个不都是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吗

>> 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 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

>>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4.未知永远存在

>>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

>> 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努力成为这样的年轻人‍♀️

>> 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6.与时间做朋友

>> 成功朴素地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

>> 经济学的根本目的——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所以要做一个现实的人,清楚“有付出才有收获”,承认“世界上没有事情是完美的”,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可怕的是,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不现实。

>>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1.估算时间

>>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 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 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

>>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及时行动

>> 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 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 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

终于知道时间为什么越过越快了,原来是因为随着我们长大,未来1年、或是当下这1小时占我们已经渡过的时间的比重(当下的1小时/过去的多少年)越来越小了,所以才会感觉时间飞快,稍纵即逝

>> 尽管在一般的环境中,时间的运动是匀速的,但实际上,就人的主观感受来说,时间的运动肯定是有加速度的。对“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即20%;而对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

更重要的是,人在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由此看来,小孩子的感觉自然是“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而“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瞬间而已”大都是老年人的慨叹,也是他们的切身感受。

>> 尽管在一般的环境中,时间的运动是匀速的,但实际上,就人的主观感受来说,时间的运动肯定是有加速度的。对“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即20%;而对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

更重要的是,人在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由此看来,小孩子的感觉自然是“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而“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瞬间而已”大都是老年人的慨叹,也是他们的切身感受。

其实一直想写作,开个自己的公众号,但是随笔、读后感总是一拖再拖,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看到的好随笔、好文章太多了,担心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好的恐惧心理。应该学习作者所说的“能做多好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的好”这种心态

>> 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 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5.并行串行

>> 有些任务被并行处理了。可以如此优化的前提是“大任务被划分成足够多又不太多的小任务”。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能力分辨哪些任务可以并行——所谓的“优化”,其实是很简单的

8.制订预算

如果你觉得筋疲力尽或者不想做的时候,就想想作者最喜欢说的那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将变得其乐无穷。

9.计划

>>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 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的无比理智。

>>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如果想做事,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我刚才忽然醒悟过来,原来我难以做到早睡是因为害怕睡不着,正是因为这份恐惧而让我拖延到很晚,很困的状态下才愿意睡觉,因为享受那种一闭眼就睡着的感觉。其实睡不着并不可怕呀,慢慢养成习惯就好了!

>>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10.列表

>> 所以,如果有了什么新鲜的主意,不用放弃——那太可惜了——只需要启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任务列表,专注在现在应该完成的任务上。

3.主要手段

>>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4.经验局限

>>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 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5.自学能力

mark

>> 如何用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将来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 如何用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将来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2.思维陷阱

马克

>> 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11.辅助工具

>>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它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1.学会倾听

>> 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 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一旦听者决定倾听某人的话,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随时随刻尽可能地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一旦听者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事,就会不由自主地真正进入“倾听”状态。而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听者的专注,说者也将不由自主地进入更深的“倾诉”状态。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以上描述不知所云,这是正常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误以为“听”是一个被动的动作,而“说”是一个主动的动作。可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所以并不觉得也不可能觉得辛苦。

5.勤于反思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马上获得解答往往是不可能的。

1.兴趣

是这样没错了

>>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方法

>> 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3.痛苦

>> 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的痛苦我们已经体悟,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5.运气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 当好运气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应该非常开心;而当坏运气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也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继续生活,当然也要继续面对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

越长大发现自己越来越客观和包容,以前遇到一些问题喜欢把责任推给外物,现在更多的是自省,反思哪里没做好或准备不足,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会剖析,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思考,把最深处的原因揪出来,最后发现最深处的原因竟然都差不多是恐惧。

>> 如果一个人肯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他最终会发现,他今天面临的所有尴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责任。

>> 如果一个人肯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他最终会发现,他今天面临的所有尴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责任。

6.人脉

接纳自己的全部才是一个人自信的表现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 生活智慧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如果人脉真像传说中那么重要的话。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我由此领悟,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说过一句话点醒了我:你想和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你就先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学会自己跳舞,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那些你想和他们成为朋友的人就不期而遇了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越优秀的人越谦卑和包容,连苏格拉底都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与其说一个优秀人更容易自卑,不如说优秀的人更了解自己,更知道自己的不足。

>> 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的优秀与自信成正比,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8.灵感

少一些要求和期待,多一些学习和积累,不断坚持,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吧

>>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肯定是有来历的。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肯定是有来历的。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9.鼓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真诚的鼓励他人的时候,其实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善意的你在那一刻在他人眼中一定是闪闪发光的

>>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11.节奏

>>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12.物极必反

>>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

>>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值得我们提供帮助的人:1、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2、真正爱我们的家人或朋友;3、自己积累了一定经验能帮助的身边你能影响到的想进步的人

>> 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我们帮助。

>> 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 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13.自我证明

这就是《终身成长》里提到的固定型思维,他们害怕挑战、失败,尽量避免挑战,因为他们不想暴露不足,他们希望当下的他们是完美的象征,所以容不得一丁点的失败。这是很可怕的,对一个人的成长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多人实际上是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

自利性偏差: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 自利性偏差

无比赞同,当身边和我们差不多的人比我们强一点,我不可否认的是心里的确有一些羡慕甚至嫉妒,内心独白是“他竟然能…?我要是做了也可以…”;但是一旦他比自己优秀很多的时候,心里才是真诚的赞赏,这时候的内心独白才是“他好厉害!”。

>> 如果你想不开,一定要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那就听我的劝告,记住一件事: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 如果你想不开,一定要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那就听我的劝告,记住一件事: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心理学泰斗阿德勒说: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客体分离。

所谓客体分离就是:我们每个人因为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感受,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

你让我做一件事我不愿意。我拒绝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因为我拒绝而讨厌我,这是你的课题。

而因为在乎对方的眼光,想“为了让你不讨厌我,我就答应你了”,这就是客体的混淆,是阿德勒强烈反对的一种认知,这也是人际痛苦的根源。

>> 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相当可悲的状态之一。

第8章 积累

>>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如若一个人的心态受到了现状的影响,那么他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行为与决策的结果形成新的现状,再次影响其后的心态……如果一个人不能运用自己的心智控制这个过程,那么他必然会沦为恶性循环的牺牲品。

>> 正如前文讨论过的: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作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就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 愿我能从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敢于改变我可以改变的,

也愿我有智慧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事实上,我更倾向于认为“接受不能改变的”比“改变可以改变的”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只有做到接受不能改变的(例如,已经发生的就不可逆转),才能接受积累的本质——天长日久。

怕麻烦其实就是懒惰被动的状态,与之相反的应该就是积极主动,我记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计划开展一个重要的任务,万事开头难,一旦开始其实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 把怕麻烦的人剔出去,整个团队可能会瞬间焕然一新。

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

>> 越早醒悟越好。

第1版推荐序

>> 人生是马拉松,胜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

>>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非常鼓励每个年轻人能花上几年时间到国外走一走,学一学。教育的根本其实只不过是“见多识广”。然后,再用五到十年时间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奋斗,为之坚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十年二十年。有些成功靠运气,可是持续的成功却与运气无关。

>> 因为勤奋和努力,它们就有了时间作为自己的朋友,每一分、每一秒,它们的生命都因此有了它们自己确定的意义,而非虚度。

做人要勤奋,做人要执着,

>> 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么我们未来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点评

点评:

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有以下3点:

1、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而成长只有一条路——积累。

2、很多事情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接受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跟根本无法完成。

3、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总结��

做时间的朋友,像善待好朋友一样善待他,珍惜每一刻现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对自己走路的方法少一些怀疑,因为很多时候方法不重要,坚持才最重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胜者不一定是跑的最快的。

也因为我们勤奋和努力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的生命也都因此有了他们确定的意义,变得不再虚度。

❤️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和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会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