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我理想中的“考试”!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9人  三分之一2015

期末了,不管是哪个地区、哪所学校、哪个班级,复习都是第一要务。虽然按照国家规定,一二年级没有统一考试。但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丝毫不敢放松。

——是不是没想到?

——是不是以为不考试了,我们老师也随便教教就行?

当然不是!

完全不是!

因为我们太明白一个道理——一二年级是打基础,基础打不好,将来的学习步履维艰。

孩子累不累?

累!总是写写写,能不累吗?

老师累不累?

累!总是判判判。这还不算什么,最难的是改错,时间有限,总有学生改不完、改不对,我们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又力不从心。

家长累不累?

也累!

微信群里昨天通知:明天要测验第×单元,请做好准备。

今天通知:测验试卷,改错、签字。

看看班级里的成绩分布,也挺受刺激的。于是看着孩子继续学学学。

于是呼唤减负。

不写家庭作业、不考试。

现在已经实施了:不考试、不写家庭作业,

然而觉得轻松了吗?

并没有。

所以,孩子学习的压力,并不在于写作业、考试上,而是在比”上、在“评”上——在比谁考的分高,哪个班的平均分高上!

这才是学习压力大的真相!

那怎么解决?

我的理想是:

该布置家庭作业还布置,当然要精选、适量,

该考试还要考,只是要注意评比的分寸。

对一个学生来说,想化解期末复习的紧张,完全可以改变“一考定音”的形式。

比如:

我们过去所熟悉的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成绩,就代表了这个学生一个学期的成绩,就代表了老师一个学期的工作实绩。

所以到了期末,简直就像是末日,老师、学生、家长都疯狂。

没办法啊!老师当然不想落在人后,学生和家长也不希望自己考得比别人差。于是只有拼命练、拼命写。

如果改变“一考定音”的形式,把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从开学初,到学期末,平时的发言、读书、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单元测试,都用一个合理的比值计算,加上最后的期末考试,这样就不用都“押宝”在期末考试上了。

我们做老师的,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平时的作业问题:

要么是没带本子,

要么是课堂上写不完,

要么是写了忘带来,

要么是没交,

要么是错误不改,

要么是书写不认真,

要么是作业格式不对,

要么是写错了内容,

……

如果把“一考定音”的形式改了,平时的每一次作业都计分,会不会这些问题会少一点儿?学生和家长会更重视平时的作业,而不只是考试?

作业也好、考试也好,兴致和目的都一样——检查学习到底会了没有,不同只不过在于——重要性不一样。

可是,平时的作业不重视,总是出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学习掌握不扎实、不到位啊!

那考试的时候再重视也没用啊!——你是很重视,但是你不会,怎么办?

所以说——功夫在平时!

我理想中的“考试”可以这样:

平时成绩占60%—70%,

期末成绩占30%—40%。

平时成绩包括:

课堂听讲和发言(从来不举手的影响得分)        5%

课堂作业完成(按时完成、上交)                    10%

课堂作业的正确率(正确率和改错正确率)      10%    

学科性成绩(比如:语文、英语的读书、写字,数学的计算) 10%

单元测验                         25%        

期末成绩包括:

期末考试(第一次考试成绩)              35%

期末考试(发卷后改错情况)              5%

特殊加分项:                             5%—10%

允许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在本学科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

比如:

一个学生平时学习不那么扎实,但是够聪明,参加了××比赛得奖,是不是可以按一个合适的分数计入本学期成绩。

一个学生平时喜欢写作,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能不能用发表的文章,来补一补本学期总评成绩?

再比如:

我没有这么强,比赛获奖、发表作文,但是我能用画画、图表、视频、音频、照片等形式,记录平时我在学习上的付出,证明我已经尽力了。

如此一来,既能够更全面地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又能够化解学期末的压力,减缓学生、家长、老师的紧张情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