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秀
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曾发表于传统媒体
八月过半,重游潮州古城,阳光和雨水同样充足,夏光与秋色同样耀眼, 历史与现在同样浩瀚。
行走在古城里,需抬头仰望。二十二座古牌坊矗立于太平路和东门街上, 每隔一段便有一座。长条石,大板砖,精雕刻,巧造型,既有古朴之风,又有威武之气。正背面皆有额刻和对联,字体苍劲如龙,色泽青出于蓝,形神相聚,气吞山河。飞鸟走兽、人物花草刻于牌坊之上,鸟欲展翅花竞开,兽欲奔走人低吟,鲜活传神,于风雨中守望黎民。每一座牌坊既藏历史,也藏故事,单是修复之路就已是传奇。“修旧如旧”,这样的修筑目标很特别,也很动人。
牌坊之下,店铺林立,老字号、新作坊,特色店、新风物,并肩相依,鳞次栉比。牌坊之上的静默,太平古街的喧嚣,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是传统与现代的并存,是文化与经济的共生。走在“天下第一牌坊街”,能听见过往,能看见现在,能预见未来。
经过“状元”牌坊时,我虔诚备至,双手合十,低眉敬行,许下心愿,为家中孩儿祈智求福,望得偿所愿。同行者效仿,穿行过后回头望,牌坊上神龙回首,莲花盛放,便觉紫气东 来,喜事并开,乃大笑而去。心中又想,这些始于宋而盛于明清的牌坊原为尊显达荣、彰扬乡贤而建,而今却又承载凡尘俗子心中所愿,如萤火,如烛光,给人以念想儿,给人以希望,实乃功德无量。
走在古街上,吸引目光的除了牌坊,还有骑楼。最早的骑楼由英国人在印度建造,叫“廊房”,楼的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人行空间,空间相连成廊,被称为“店铺的公共走廊”。这样的建筑风格传入中国后,被称为骑楼,顾名 思义,形似二楼骑在一楼上,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不失为一个好名字。
潮州的骑楼风格别致,中西合璧。南洋风骑楼与中国风牌坊相互映衬,形成潮城独有的侨乡风貌。骑楼下的店铺多经营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潮绣、陶 瓷、手拉壶、工夫茶交替出现,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甘草水果、粿条面团色香俱全。它们或优雅地置身于二十世纪的百货大楼,或张扬地展示于这个年头的网红小店,身价不等,功效不一,却无一不在记录着古城的前世今生。
古城在午后的日光里显得有些慵懒,因为偶遇停电的缘故,许多店铺半闭门户,倒生出几分幽静深远之意。店主大多安坐于店内,如姜太公钓鱼,脸上写满闲逸寡淡。静坐便是修身,这是高级的人生哲学。
暮色至,华灯上,夜晚的古城在璀璨的灯光里亮如白昼,如织的游客与本地的居民比肩接踵,鱼贯而行。店铺的东门西窗都敞开着,店主极尽地主之谊,招呼四方来客。矜持的,牛刀小试;不羁的,狼吞虎咽;斯文的,来上一碗;狂野的,拎上一袋;在扫码与交货中各自欢喜,在挑挑拣拣与讨价还价中尽显人间百态。
走出古城,身后的喧嚣还在回响。抬头望,城墙之上,广济楼飞檐叠起,溢彩流光。灯火给了楼宇夺目的着装,人群给了古城不衰的景象。一弯眉月下,历史的足音在人间烟火气中变得悠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