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之大军师——司马懿之不厚道(下)
(五)
终曹操一生也没有重用司马懿,也不听取司马懿的任何建议。司马懿曾给曹操献策,为此还犹豫了好几天,当时汉中的道士将军——张鲁向曹操投降,司马懿说:依晚生愚见,眼下应趁刘备新取成都,立足未稳,我军从汉中迅速入川,把他从西蜀彻底根除,此举易如反掌,否则纵敌一日,为患几代,丞相明鉴。
曹操一听就皱眉,主意虽然不错,但偏偏是他的提议。我就是不听,咋的?曹操因人废言,把部队从汉中撤回长安,不久得到消息,当时成都谣言四起,都说曹操入川了,刘备如惊弓之鸟,组织全面撤退,每天忙着捕杀逃兵和传谣的人。曹操十分胸闷,不听良言,错失良机。
![](https://img.haomeiwen.com/i5724495/678c97aa8487de19.jpg)
不仅如此,刘备一旦立稳脚跟即大举反攻,曹操瞬间丢了汉中,还阵亡了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夏侯渊,胜利成果彻底葬送。曹操后悔了,唉,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已是百年身,但他不肯承认,也不愿再提。
司马懿料到了曹操的心思,在人前不露半点得意,更不主动与人说起,若有人夸奖他有先见之明,他便王顾左右而言他,平日里更是一心奉职,把精力都扑在图书馆上,只偶尔在夜里抱膝长叹。
曹操最后几年忙着家务,他不当皇帝,不表示他儿子不当,但让哪个当,却很费思量。老大曹丕呢,还是老三曹植呢?这个问题困扰他多年,大臣们纷纷站队,多数人理不清头绪,只好当墙头草,谁胜我帮谁,都是些可怜虫,只怪手里筹码太少,观望着不敢下注,几个铜钱捏在手里都磨平了,一旦下错,就死牛任剥了。
司马懿不遗余力地为曹丕出谋划策,他的政治立场很鲜明,绝不脚踩两只船,除了曹丕当他靠山,他还能靠哪头?政治这玩意儿可不是过家家,凡是自作聪明,妄想左右逢源的人,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到了公元年220年,曹操等不及司马懿犯错误,先死了,曹操的冬天,司马懿的春天,他终于熬出头了。曹丕一步登天,把汉朝送进了历史课本,他阵营里的人都得到了大力提拔,而他弟弟曹植及其团伙余毒,都被一一肃清。
司马懿最后一次打扫图书馆,把办公桌擦了好几遍,哪本书插在哪里,哪一页缺损了,哪块墙皮掉了,他都清清楚楚,图书馆是他第二个家。这里留下了他的青葱岁月,庭院里的几株桃树在他来后开了20次,生逢乱世,能拥有三尺书桌,已属不易。
回忆建安七子,早年死了三个,去年许都闹瘟疫,一年里又死了四个,追悼会连轴开。七子之一的王粲,生前最爱听驴叫,以为天籁之音。王粲的好友、同事站在他灵前,曹丕指挥,大家一起吼,以驴声当作哀乐,此起彼伏像牲口交易会。司马懿模仿得最像,大家都笑趴下了,笑着笑着都泪流满面。
世事无常,祸福相连,悲喜相续,没有一些人的倒楣,就没有一些人的走运,司马懿厚积薄发、像一匹黑马,绽放出人生第二春。
从220-226年里,他一路平步青云,由丞相掾属至尚书、左中郎将、侍中、光禄勋、司隶校尉、右将军、太尉,位列中枢,独当一面,成了仅次于大将军曹真的朝廷重臣,张郃(he)这样曹操时期的百战名将、方面军统帅也要受其节制,他可以指挥调动国家军队,这在几年前连做梦都不敢。遥想仲达当年,张华初嫁了,抹凳擦桌,只3个杂役,浑家不服管,儿子翻毛枪。
![](https://img.haomeiwen.com/i5724495/54dff3c006575db0.jpg)
(六)
他今天的一切都仰仗曹丕不遗余力地提拔 ,他跟对了人,站队多么重要,确保政治路线正确才是最大的能力。像大唐魏征,早年立场错误,之后又能受到政敌青睐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属小概率事件,所以史书才会大书特书,但个中原因复杂。(详见拙文《李世民与魏征》)
司马懿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获得了充分发挥的舞台,他还有年龄优势,曹操一代的元老们逐渐退出舞台,作为中生代高级干部,他前途无量。
曹丕阴谋篡位,废汉自立,遭到天谴,只当了6年魏文帝就翘了辫子,临死前向司马懿等几个重臣托孤,这里头他最年轻,50出头。司马懿真心地哭得死去活来,这是他一生为数不多的人性闪光点,他对曹丕感恩戴德,鞠躬尽瘁。
曹丕的儿子曹叡(rui)成了魏明帝。曹丕对司马懿情深义厚,影响他儿子对司马懿也无限信任,放手使用,司马懿逐渐撑起了大魏的半壁江山。魏国的政务系统里充斥着大量由司马懿推荐和安排的官员,其中一部分人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不仅如此,魏国有三次大规模对外用兵,都由司马懿挂帅,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军队曾由司马懿直接指挥,他在行伍间大力提拔军事将领,司马家族在中央、地方、军队建立起广泛和深厚的人脉关系,可谓盘根错节、树大根深。
司马懿三次出征,两次直接面对诸葛亮,而每次司马懿都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只等蜀军耗尽粮草,再给予致命一击。诸葛亮曾企图激怒司马懿,送给他一套女人的衣裳和饰物,讽刺他是个娘们,不敢正面交锋。
![](https://img.haomeiwen.com/i5724495/981cfacba3af4d60.jpg)
但司马懿老奸巨猾,转怒为喜,他深知打仗不凭匹夫之勇,诸葛亮如此作为,只能暴露他已黔驴技穷,后援不济,妄想以决战来图侥幸。司马懿龟缩隐忍的道行被曹操调教了20年,早已炉火纯青,举世无双。一个越急,一个越不急,一个越想战,一个越要守,诸葛亮落入司马懿的窠臼。凡是敌人希望的,我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处处让他变扭,以己所长攻彼之短,这才是胜利的根本。
司马懿的坚守收到奇效,他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而诸葛亮难以为继,终于在五丈原前线油尽灯枯,死而后已,司马懿胜利了。
司马懿的避战就是一种战术,《三国演义》总是美化诸葛亮,贬低司马懿,还编造出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传说,事实上,司马懿的谋略不输于诸葛亮,能力在伯仲间,谈不上怵对方。而魏蜀两国就不是一个等量级,即便不是司马懿,换成司牛懿、司羊懿,诸葛亮还是赢不了,世上哪有蛇吞象的道理?
一个偏僻小国,穷兵黩武,三番五次挑衅中原大国,是诸葛亮欠刘备一个承诺:再造刘汉王朝的辉煌吗?显然不是,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借口,把国内深重的社会矛盾外移才是他的真实思想。
司马懿走进诸葛亮空荡荡的营寨,见行列整齐,营垒有序,不禁称赞:孔明天下奇才,颇有惺惺惜惺惺之慨。同时,他也批评诸葛亮 “智大不见机,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是思想家,想法多,实干能力差,不懂应变,面对机会,总是犹犹豫豫,患得患失;虽然喜欢用兵,但不知权重,兵力如何使用,用多少,哪方面用,如何发挥到极致,他都不懂。
司马懿不是凭空说的,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大将魏延曾献奇谋,他带一支偏师从子午谷进兵,十日后占领长安,接应诸葛亮主力,但诸葛亮不许,他不喜欢冒险,白白丧失了战机。事后司马懿不屑地说:“孔明为什么不那样做呢?否则长安以西将不为国家所有,可见他不懂兵事”。
敌人才是最好的裁判,敌人的评价才客观公正,凡是喜欢自我表扬的,逼着别人奉承的,或者文过饰非,丧事都要吹成喜事的,都只会越来越猥琐。
(七)
司马懿第三次用兵针对辽东公孙渊的割据势力,(可见拙文《三生三世就是那人、那地儿、还干那事儿!》),他审时度势,再次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魏军人多粮少,公孙渊人少粮多,和之前与蜀军交战形势正好相反,司马懿一改以往对诸葛亮的守势,积极进取、猛打猛冲、速战速决,两战即全线平定,证明他并不像罗贯中描写的那么胆小不堪。
司马懿是个很骄傲的人,他把诸葛亮当对手,但不会把公孙渊这类三流人物也当对手,他有心理优势,一进入公孙渊的老巢——平城,司马懿便一改平时的温文尔雅,下令把担任过伪职的人员全部斩首,杀了4000人,斩草除根,以儆效尤,其残忍本性暴露无遗。
![](https://img.haomeiwen.com/i5724495/a5aba05fd2644723.jpg)
司马懿凯旋不久,36岁的魏明帝曹叡就病入膏肓,司马懿又成了托孤重臣,13年前,曹丕把儿子曹叡托付给他,13年后,曹叡又把8岁的幼主曹芳托付给他。司马懿再次哭得死去活来,曹丕、曹叡对司马懿恩重如山,司马懿对曹氏父子也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但他对再下一代的曹家人还能有那份真挚感情吗?
自东汉末年大乱以来,士族门阀与庶族草根之争就没有平息过,对于权力的再分配,双方寸步不让。曹操早年举起“唯才是举”的大旗,在乱世中颇能蛊惑人心,借此延揽了一大批草根英雄,加上曹操本人的诡谲和威权,士族被全面压制,逐渐式微。而如今曹氏已经传到第四代,曹氏皇族宗亲支干凋零,忠于曹氏的那一代、二代元老们也都相继离世。
司马懿从中生代跨入老生代,和他一辈的所剩无几,和他站在一起的都是他晚辈,他辈分高,功劳大,威望重,三朝老臣,两度托孤,如众星捧月一般,作为士大夫阶层的首代,自然成了他们渴望重新控制政权的领袖。
曹氏的代表人物是故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爽,典型的虎父犬子,一个在温柔乡里长大,不知稼穑的纨绔子弟,纠集了一帮宗亲贵戚,这些男人们无心正事,无所作为,却长期把持朝政。其中的代表人物叫何宴,是前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他母亲改嫁曹操,他作为油瓶拖给曹操当养子,生平酷爱涂脂抹粉,走到哪里都拎着坤包,揣着粉饼,随时往脸上补妆。有句英语怎么说来着:I shall put some powder on my nose. (我要给我的鼻子补点妆)
![](https://img.haomeiwen.com/i5724495/b64f2770c76a8d05.jpg)
曹爽集团的表现让所有人士侧目,不满和失望之声越来越高,曹爽无力平息朝廷的怒火,却十分忌惮司马懿的威望,建议小皇帝把司马懿提升为太傅,位极人臣却无实权,成了精神领袖、吃闲饭的大绅士。此举让司马懿想起了多年前的图书馆,不愉快的往事历历在目,他被彻底激怒了。
自从曹氏父子驾鹤西游后,司马懿也垂垂老矣,他对帝国的感情日渐淡薄,即便有些野心也处于萌芽,只在一闪念,觊觎神器是要掉脑袋的,70岁的人了,拼上身家性命,学不成曹操这头虎,就成了王莽这条狗,画虎不成反类犬,想想还是不敢。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不让他安度晚年,他不为自己想,也要为儿子们想,四顾无有能出其右者,他的群众基础很扎实,有一呼百应的威信,曹家小子无状,自找死路,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那就成全他吧!于是司马大爷不再顾忌,他的道德压力骤然释放,恶向胆边生,把萌芽催生成恶之花。
(八)
他又演了一场风瘫戏,50年前为了骗曹操演过一回。曹爽派心腹李胜去司马府慰问,司马懿僵卧在榻上,又眼花,又耳聋,老态龙钟、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儿子给他送汤药,他嘴歪眼斜,喝得滴滴答答,都给被褥吸走了。于是李胜回去报喜,说司马懿老年痴呆了,曹爽彻底放心,带着小皇帝去高陵祭祖。
![](https://img.haomeiwen.com/i5724495/6aafe205bbbb1040.jpg)
他们前脚出城门,司马懿就精神矍铄地坐起来(本来想说一跃而起,但毕竟70岁的耄耋老人,也没练过气功),两眼放精光,嘴巴也拨正了,立刻把两儿子和所有心腹找来,声如洪钟地控诉曹爽集团倒行逆施、人神共愤,声讨曹爽及其党羽的骇人罪行,并庄严宣布明天政变,要彻底扭转道德沦丧的局面,让人心回到忠孝的轨道上来。说得好神圣哦!
与会者个个振奋,摩拳擦掌,早就盼望这一天了,司马师暗中豢养3000死党,早晚操练,更是按耐不住。司马懿从容实施计划,吩咐这个做这个,嘱咐那个做那个,有条不紊、逻辑严密,哪像个老年痴呆。
他儿子们在政治上,军事上跟他历练多年,得到真传,如今羽翼丰满,可担大任了。当天半夜,司马懿特意去两个儿子的卧房看反应,司马师鼾声如雷,心宽无边;司马昭坐卧不安,心神崩溃。司马师之心,司马昭之心,一个举重若轻,一个举轻若重,同胞兄弟,心理素质不同,却是一路人,路人皆知。
政变结果毫无悬念,士大夫阶层都站到司马懿一边,曹爽很孤立,他本身没有临危不惧的定力,也缺乏鱼死网破的蛮横,搞得进退失据,六神无主,和他爹完全是两回事。他和司马懿斗争,就像小鸡对老鹰,他不算坏人,但肯定是个庸人。
司马懿诳曹爽交出兵权,甜言蜜语保证他的安全,但之后曹爽和他的人都被灭了三族,无论男女少长,那个涂脂抹粉的家伙也不用化妆了。这事发生在249年,史称“高陵政变”。
曹家势力一扫而空,曹氏一脉彻底零落,以至于后来司马昭篡政,杀皇帝(前高贵乡公曹髦),居然波澜不惊,没有一个姓曹,或姓夏侯的人挺身而出。司马昭的狠毒再次显露无遗,斩草除根是他一贯的做人宗旨,要么不得罪人,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司马氏集团一上台,就竭力鼓吹孝之道,把孝字吹上天,却从来不敢弘扬忠之道,忠字成了敏感词,互联网上搜不到。
高陵政变后两年,公元251年,73岁的司马懿香消玉殒,这个老政治家权谋一生,手腕老练,其人性充满了狡诈、奸恶、残忍,他把衣钵传给儿子们,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发扬光大,索性连面具都不要了。
哥俩轮流坐庄14年,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效法当年曹丕的做法,叫末代皇帝曹奂也搞了个禅让仪式(三让三辞),取魏而代之,建国西晋。
![](https://img.haomeiwen.com/i5724495/b1876a3601c66f5e.jpg)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司马氏被迫搬家,在江南建康建立东晋,323年,年轻的东晋明帝请教大臣温峤(qiao)关于司马氏的发家史,温把司马懿父子滥杀无辜,篡位谋权的勾当一五一十地说了,最后做总结:陛下 ,你看你老祖宗有多狡猾、残暴。明帝以布盖面,沉痛地说:真如温公所言,我们司马家的气数怎会长久?
螳螂捕蝉,两代欺刘家孤弱,谋篡东汉社稷;黄雀于后,一门凌曹氏子孙,横夺大魏江山。
天道轮回,不可思议,因果报应,屡试不爽,愿诸公鉴之。
参考书目
《后汉书》
《三国志. 魏书》
《晋书》
《世说新语》
《资治通鉴》
《国史大纲》钱穆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