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得朝半自动化迈进‖读有得5

2023-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这几天有点小沉浸了,沉浸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教学大纲”中,更准确的说是经由魏智渊老师整理后的新的阅读时序。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最忧心忡忡的,是孩子们在幼儿园小学阶段里没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没有浸润于海量的阅读中。

不少人都知道阅读才是点亮孩子们生命的一把密钥。

苏霍姆林斯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欢读书”,“要想真的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就应当让他们走进书架,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我已经追随了几年的樊登读书,也有一句口号“读书,点亮生活”。

其实,到底怎么阅读才能真正的点燃,许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中午啃读到第52节“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时,我才知道“会阅读”原来是这样进行的:

阅读+思考

阅读的时候要眼睛能够把握,意识能够记住整个句子,让学生能够在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凭视觉记忆回想出两句话来。

看到这句话,我才明白,不能随便说一句“读吧”就放任自流、不管了,读什么,怎么读?这些精细环节其实都蛮精细的,也蛮讲究的。

这让我回想起高中阶段,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很有情怀的长者,高一刚开学两天,他就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叶圣陶先生的那句经典句子“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大家读吧……

于是,我们的一些又一节语文课就是在各自的自读语文课本中过来的,我也是从那时候爱上了读书,到目前为止,每每拿到一本书,还用这种笨拙的方式打开,一段一段的读下去……

当年的自由式阅读确实让我受益无穷。

苏霍姆林斯基在“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中曾说,要想让孩子们学会有表情的、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小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

这样,孩子们就更容易学会同时阅读和思考,就不必非得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才有余力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

经由这样的长期训练,半自动化的能力——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才能慢慢养成。

我忍不住就在旁边批注“一定要让女儿看看”。

是的,我总觉闺女的逻辑分析能力差,就是因为她在阅读时“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一篇课文,一段阅读材料,她不分巨细得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干脆蜻蜓点水。其实最应该做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概况,从细节处进行抽象,进而思考其中的意义、实质和相互关联

而这正好由于付丽萍老师所说的“KWL阅读法”(K代表已知道,W代表还想知道,L代表从中所学到)不谋而合。

果然是活到老学到老。有时也算觉得已经读了几本小书,可是在引领孩子们阅读方面,我依然差得太远太远,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忍不住在心中念叨着,老大已经错过了关键期,老二,可是要抓好了!!

毕竟,提升阅读能力不是个短线活儿,绝不能速成,更不能把知识看成孩子们应当保存在头脑里的存货,只要家长/老师提出要求就拿出来显摆。

真正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知识的,应该是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绝不仅仅是占有知识。

而这一点,在近期被越来越多人关注的UbD(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理念之下,更显重要。

边阅读边思考,这种半自动化的阅读能力才是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