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小请求:麻烦你好好说话
今天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董小姐》里“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有一个答主写了上千字,分三点来谈了这句歌词里所使用的文学理论术语:含混。
通篇看下来,虽然看不太懂,但是觉得真的好厉害啊。
然而此时,我又看见了另个回答,来自原曲作者及演唱者宋冬野:
“想多了各位。。我就是那么比喻了一下。。。”
不瞒你说,扑面而来的尴尬都没压得住我撕心裂肺的狂笑。第一位答主,究竟是歘说中的“想多了”,还是忍不住“用力过猛”的表达?
忍不住又想到了所谓“用力过猛”的表达,代表人物是我的母上大人。用她自己的话说,“生在动乱时期,长在困难时期”的她,由于经历了比较彻底的洗脑,所以有种固有的“用力过猛”式语句。
打个比方,看到路边有多小花。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可能会说,好漂亮啊,这是啥花?
母上大人一开口就会这样:美丽的花儿,散发着勃勃生机,让人感觉春意盎然!
仿佛看了一段现场版的“新闻联播”。
当然,我倾向于将这种用力过猛的表达方式,归因于时代环境。毕竟在她接受教育之初,就无可选择的处于一个无法“平常说话”的环境里。
而朋友圈里用力过猛的那些,更多还是有点贪心又迫切地,想要展示和表达很多东西: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要在行文中体现出一些文采,最好有一些引述证明自己旁征博引,再搭上一点今日的热点话题,对了,还要有情怀……总而言之一段文字,一定一定要在观点之外,重点突出个人才华。
世界上如果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那恐怕就是此人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段文字之后,马上又来私聊你:
请给我评论或是点个赞!
柴静说过一句话:采访是一种抵达。
想化用一下,表达首先是一种传达。
相对于说话者想在词句中赋予、附加甚至强加的诸多“内涵”,听话者第一时间的感受和理解,显然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否则,真的很容易写出一些“自嗨”文章,引发别人的尴尬症。
不求你文采飞扬、立意高远,我想听你好好说话。
还是柴静的一段话,:
前些天,范铭拿到柴静对新一期节目解说词的修改意见:讨厌拔腿——(批注)这样的词,拿去,太恶劣了;怒不可遏——删掉,不要滥用形容词;我们纷纷……——我受够了这些小学生惯用语句。“好的文字,是要用来听的。说到底,是不装。写文章用副词、连词是想吓唬人。告诉别人,我成年人了,你们要重视我,其实是虚弱。我也是花了好多年才学会平常说话。”柴静说。
我也希望,大家停止互相伤害,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