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提升|王阳明与心学

读明代历史,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就是王阳明,一直想写关于王阳明,关于自己所感悟的一些东西,这里,花了一些时间,做了一个梳理。
1.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在他之前,朱熹讲求格物穷理,意思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探寻世间所有事物的道理。禅宗讲求“人人都有佛性,佛向心头做,莫向心外求”。
陆九渊和朱熹类似,讲求探寻事物的道理,即“心即理”,侧重于修养,朱熹侧重于学问。所以,陆九渊、朱熹、禅宗都是强调修心、探寻道理,但是却不太重视或者不顾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特别强调“事上练”,说很多道理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显现出来。
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致良知”,怀着友善、良知做事情,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良知,并不是仅仅指良心,善良。而是暗含光明、正义、循序渐进、专注等意思。
所以,这句话并不是说,每个人想做任何什么事情,只要有良心,善良,就一定能做好。
而是说,在想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付诸你的用心与专注,在做的过程中,保持一颗正义、光明之心。那么,神台清明的时候,总结经验教训,循序渐进,知与行互为补充,这样容易把一件事情做好。
其实,对于现在浮躁社会而言,王阳明的理论能够给我们一定的引导意义的。我们很多时候,面对纷杂的社会,各种事情,很容易心智不坚定,对于人生的意义规划也很模糊。
再者,王阳明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里圣贤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并不是我们常规想的做一个完美无瑕的人。
而是说,我们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保持一颗“良知”之心,持之以恒地在自己的小领域内,做好事情,善于总结,做与思考并行,发现自己最为擅长的方面,坚持做下去,最终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圣贤”。
人人都可以为“圣贤”说的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这个领域的“大家”。当然,前提是“致良知”,不作恶,一个“良知的大家”。
可以说,很多时候,支撑一个人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理由很简单,有的是为了父母的期望、有的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抱负、有的是想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其实都可以归结为“致良知”,只要最终的目的是好的,都是可以支撑你把这件事情做好。
2. 前期积累很重要
王阳明的一个论述其实有些偏驳,他认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即事物的道理都在心中,不用去外界求别的方法和源泉。这个其实是不对的。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那是因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阅读了大量的佛经、理学书籍、并且跟着许璋学习兵法。而且,王阳明的祖上王与淮、王世杰给后辈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祖父王天叙给了他一个非常良好的学前教育。
这也就是说,王阳明在顿悟之前,是有过非常多的前期积累的,他可以废寝忘食地钻研象棋、几十年如一日地寻找庙宇僧侣、隐士,寻找成为圣贤的办法。也可以很憨厚地照着朱熹地格物穷理去格竹子。
很多时候,杰出的人之所以杰出,源于他的专注执着,可以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而想尽各种办法,穷尽智慧去靠近去实现它,当你感觉都快要绝望的时候,也许就是柳暗花明的前兆。
所以,所谓顿悟,并不是那几秒钟的成功,而是前期几十年的积累,没有那么多的积累沉淀,哪来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呢。
3. 王阳明与心理学
王阳明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他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学大师,尤其体现在他的政治和军事水平上,也就是“攻心”。
王阳明运用心学成功的很大原因是他对人心很清楚,很自信自己掌握的人心,再去攻心,大事成半。
所以,其实王阳明心学有一部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运用到政治和军事上,就会很大程度地倚重心理学知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博弈。
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可以很好地解释王所理解的人性。
人性本善,但是,随着逐渐成长,各种诱惑,生活经历的熏陶,开始逐渐有了善恶之分,有人会行善,有人也会作恶。那么,有了良知,便可以知善知恶,可以了解对方,那么,作为自身,需要为善去恶,方法就是源于格物,这里格物就是朱熹侧重的学问部分,也就是炼心。
当你对人性的了解越深刻的时候,越懂得如何利用人性,做正确的事情。往大了说,就是如何普渡众生。
4.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一直以来,即使是大概了解王阳明的人,都会津津乐道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这件事。其实,我对于龙场悟道这件载入中国哲学史的事件背后有着以下的几点感悟:
首先,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在王阳明接近中老年的时候,因为良知,上书朝廷,痛骂刘瑾而惹祸上身,被贬到龙场。
本来王阳明是不想去的,或许是通过与父亲王华的交谈之后,确定去贵州龙场这个很容易去了就回不来的穷山恶岭。
王阳明去了,因为他的内心足够强大,相信自己去了龙场也是可以继续追求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做圣贤)。
即使到了当地,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难(没过多久,同伴被熊吃了,当地土著语言不通、生活环境非常糟糕),但是,他依然可以通过自己强大的内心,化解困难,和当地土著关系融洽,给他们普及知识,闲暇之余,思索自己圣贤之道,最终悟道,并且传道授业,后面随着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大,逐渐离开了龙场。
所以,第一个启示在于,如果真的暂时无法改变现有环境,那么就抓住自己能够抓住的,努力做好那一部分,最终是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从而改变环境。
其次,在龙场的时候,王阳明所处环境和之前还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贫穷落后的地方,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这反而给王阳明的内心释放了足够的空间。
前期积累了那么多(学朱熹格物、学道士打坐、学习各种佛经、学习兵法,和各种名流隐士交流等等),尽管平时王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成为圣贤,但是,直到到了龙场,他才真正有了一个相对纯净的环境,回顾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积累。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来到龙场,尽管通过自己的努力,相对改善了所处环境,但是,依然生活很艰难,也就是说,到了一个人生的绝境。并不是说生活陷入绝境,而是,王阳明这么多年的努力付出,年过半百,然而,感觉成为圣贤依然很渺茫,心里的那种苦闷到达了顶点。
所以,他陷入了绝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阳明顿悟了。他明白了自己所毕生追寻的道理原来就在身边,也就是圣人之道、可以从心中求取。并且,后面又逐步完善,加入“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四句教等内容。
所以,这里的第二个启示在于,当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穷尽所有可能想到的办法的时候,还是达不到。这个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机会,不要轻言放弃,也不要继续死磕。而是静下心来,回想整个过程,一遍又一遍地排查,而不是去探寻新的思路和想法。其实很多时候,在这种快要绝望地时候,答案就在身边。至少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好几次类似的情境。
最后,人生短暂,能够找到那个自己内心很挣扎而又很渴望的东西时,也是一种幸福。王阳明从读私塾的时候,就确定要做圣贤,觉得其他事情都不能和这个比,并且认为自己可以做到。
所以,内心有多渴望,就会在一直做不成功的时候有多绝望,那么,请相信自己,在近乎绝望的手,可以如王阳明一般,实现自己的突破,多给自己一些机会。
5. 王阳明的成长启示
王阳明的祖父王天叙在王的早期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王阳明的惹人发火的好奇心,保持非常开放的思想,给了王阳明足够的空间去按照自己内心“为所欲为”。所以,他会对自己儿子,也就是王阳明父亲王华说,最好的教育是引导,而不是强制管束。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教育子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做到引导,而不强加干涉。其实很多家长很难做到不干涉,因为怕孩子做不好,怕费事,宁愿自己干涉,省时省力。怕没进行强制管束,容易走偏。
那其实很多时候,是否走偏,并不能立马下定论,做不到不强加干涉的原因在于,并没有站在孩子的同辈心理进行思考问题。我想表达的也就是说,需要把孩子当大人看,把他当平辈来看待。
对待平辈,你相信他和你相差并不远,只是你比他更有经验和阅历,那么,作为大哥大姐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自己会慢慢走上正轨。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很多时候,他们的心智成熟超乎你的想象,只要大方向是对的,那么可以任由他去折腾,当然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还是要有的。
最后一部分
理解每个历史人物,都需要从他的特定时期进行分析。诚然,王阳明有些论述思想有着他的局限性,他的豪宅钱从哪里来也是一个可能的污点,他的家庭管理也是比较成问题的。然而,他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把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放在很高的位置,终生在践行,把思想通过讲学的方式进行传播。
了解并理解王阳明,对于我而言,理解他那句非常著名的话:“你为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就够了,其他的并不重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i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