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在险峰 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中《
凡教过《巨人的花园》一课的老师都知道,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写了一个巨人,由开始的自私狂妄,到最后的无私和关爱,让我们明白了快乐是需要分享的道理。大多数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除了读好课文,学好生字词,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脉络,再有就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理解分享会让人更快乐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我们的家常课,这也是大部分老师的常规思维,在网上翻阅诸多的《巨人的花园》的优秀课例,也无非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如果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来去评判的话,最多也只能达到第二重境界。今天阅读了干国祥老师的《巨人的花园》的课堂实录,我想用“震撼”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课堂中,一个老师到底可以带学生走多远,飞多高,先决因素就是老师文本解读的高度。干老师又一次让我看到了经由思,抵达诗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的是学生,装的是文本,装的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普通教师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先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炼就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要带领学生爬上山巅,老师必须先亲自探寻山路,亲身体会跋涉之苦,亲眼目睹险峰之美,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巨人的花园》中,到底隐藏着哪些文本解读的密码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资料:
资料一、《用生命爱中国》的第一章《人往低处走》中柏格里扎根苗乡的故事。
资料二、王尔德的大学生涯。
资料三、胡锦涛对柏格理的评述。
资料四、泰戈尔的诗《吉檀迦利》。
资料五、狄金森的诗《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资料六、耶稣和特雷莎修女的图像
资料七、巨人的花园原文的结尾。
你也行会纳闷,这些资料与《巨人的花园》有关系吗?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跑偏了呀?
nonono,这就是干老师的过人之处了,且看他如何巧妙的利用资料,叩响生命的琴弦,将学生引向思维的巅峰。
一、唤醒
课前交流,出示柏格理的成长经历,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唤醒学生对美好的追求。这样看似无关的交流,目的是为后面理解巨人的引申意作铺垫。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就是理想中的自己,巨人到底在哪里?他在王尔德的童话中,他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二、梳理
课伊始,处理完字词后,通过填充鱼骨图来梳理课文的结构。这部分是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完成的。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老师总不急着给学生评判,而是把这个难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谁说的对呢?为什么?”所谓道理越辩越明,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一次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思维的提升。
让我最佩服的是老师对“无私”的思辨解读,“在自私与无私中间,似乎还藏着一个词,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到底藏着什么呢?“博爱”。这一个词语的教学足见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如果说巨人是无私的,的确有失偏颇,因为他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得到快乐,最后他愿意把快乐分享给别人,这样既爱自己,又爱他人,不正是博爱吗?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点到为止,对于词句的解读也只,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深入辩证的理解,过于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也使得课堂缺乏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推进感。
三、研读
干老师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抓住了“巨人为什么到他朋友家里去?回来的时候就自私了”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了专家式的阅读。对学生提出提高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是让学生思维爬坡,但又兴趣盎然。在读完一二自然段后,老师让同学画出描写景物和心情的词句,在交流的时候,老师又追问学生:“孩子们的欢唱声,在花园里荡漾,这是景物描写吗?”引起了学生的一阵讨论。通过研读文本,学生发现,原来文章中巨人说:“我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可是最美丽的花是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巨人把他们比作了花园里最美丽的花,所以,孩子们和歌声也是景。这样有深度的问题,不是老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深入读文探寻文章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依据的,学生又完成了一次思维的训练。
对于巨人为什么去朋友家,去了多长时间?老师并没有急着给答案,而是出示了王尔德的大学生涯的资料。王尔德经历了七年的大学生活,而文中的巨人在朋友家一住便是七年,这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呢?不难想象,作者在编写童话的时候呢,原来是夹杂着自己的影子,学生不难发现,也许文章中的巨人就是王尔德他自己。
四、对比
了解了王尔德的大学生涯,老师又出示写柏格理成就的句子,将二人进行对比,王尔德读大学,期待成才,柏格理努力工作,创造财富,他们都是想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这时老师巧妙地与学生的生实际生活相串联,把学生的名字带入其中,名人某某某,最后成就了什么?至此,学生联想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努力都是想成为自己的巨人,这与课前谈理想相呼应,赋予巨人新的解读,将文本引向深入。
五、探究
在读完第三部分后,老师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如果说冬天是凄凉的话,另外三个季节的心情分别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文中并没有答案,学生讨论热烈,这时干老师通过表格梳理了春夏秋冬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理解这些当然不是目的,目的在哪呢?目的是引导学生知道其实每个人的小小心房也是一个花园,春夏秋冬,美好、热烈、喜悦、凄凉,这既是巨人的花园,也是巨人的心情。
理解到此老师巧妙地出示了一张巨人的图片,旁边有巨人的独白:“难道是我错了?也许是我错了,我太自私了。”读到这儿,学生也就理解了老师出示的内疚自责这两个词的意思了。
六、美读
配合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美妙插曲,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到巨人花园的美。接下来在配乐中学生轻声朗读最后两段,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文字美,意境美,故事美,人物美。
读完课文,老师将聚焦点放到了那个小孩儿,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故事里为什么要有一个爬不上树的小孩儿?如果没有这个小孩,巨人的精神花园里少了什么?”再次引出博爱这个词,感受到巨人由自私到慷慨,再到博爱的整个过程。
七、迁移
出示泰戈尔的诗《吉檀迦利》,简单交流之后,让学生明白,诗中的你指的是宇宙的创造之神耶稣,于是出示了两张耶稣的图画,并对耶稣和修女特雷莎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博爱的伟大,后面教学中老师还出示了狄金森的诗,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让学生感受到:“如果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帮助一个弱者平息,他们的艰辛,那么我们就不虚此生。”
“人之爱,就是宇宙间的至美。”这样的文本解读,似乎把让我们领略了险峰的无限风光,这样的高度,也许没有几个人能企及。
八、续写
如果让你给故事编一个结尾,你会怎么写呢?学生思考后,干老师出示原文的结尾,读给学生听。学生的心被故事融化了,被巨人融化了,心中那个自私的巨人,在一个男孩的感召下,变得博爱,变得谦卑,最后带着幸福走入天堂,多么美的结尾啊!课文的故事讲完了,但课堂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最后,老师再次出示柏格理的感人故事,在石门坎新中小学的校歌中,在一行暖心的文字:“从巨人到孩子,从强大到爱和谦卑,身体与经济的巨人,灵魂与精神的孩子。”中结束本课。
纵观全课,没有灌输,没有虚假,没有煽情,没有表演,有的是雁过无声、水过无痕的浑然一体,有的是不断攀登,柳暗花明的绝处逢生。真是妙不可言,两个字“过瘾”!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是登上,老师就是向导,引领学生翻阅一个个思维的高峰,欣赏沿途的美景,不过目标是爬到顶峰,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无止境,我正走在语文研课的大道上,做一名攀登者,引领学生跋涉语文的高山,看到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