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真心朋友,只因为……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8776/7ad47176a8e314da.jpg)
文/一木钉
1.
早上打开简书,看到一篇首页置顶的文章《其实,我不敢说我有一个真心朋友》。
作者细数身边人,竟然没有一个可以达到真心朋友的标准。在每一次失望里,她发觉自己并没有一个真心朋友。
我感慨良多,便给作者留言:亲爱的,其实很多时候,孤独和不被当做朋友的凄凉是自己的内心在作祟。
也许我们长大了一点就会明白,是我们自己在心里筑起了一堵高墙,别人不是不愿意对你真心,而是有时候墙太高,他们进不来。
2.
看到她的这篇文,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时候觉得很孤独,没人真心关心自己。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忽然不愿意再跟我一起玩了,她给我写了一个小纸条,纸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跟你在一起我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小朋友之间的交流,看起来就像是个玩笑,但放在当时,我却是真真的伤心了。
直到现在我还会经常想起这句纸条上话,那时的我和作者一样,对于朋友有着特别高的要求。
对方必须符合我心中所有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准则,我才会把她视做真心朋友。而一旦把对方当成了真心朋友,就会有诸多的要求,禁锢着别人,其实也禁锢着自己,我给自己心里筑了一道高高的墙,能进来的人寥寥无几。
文中提到,作者要去朋友家借宿,但是朋友因家中有家人不方便,便提出可以给她找宾馆住。作者悻悻然,觉得真心朋友怎么可以这样?明明时间是可以错开的,觉得朋友是不想接待她,于是就此疏远。
文中又说到另一个闺蜜,作者在她生日时守到凌晨并送出了比较贵的生日礼物。而自己生日时,闺蜜却敷衍了事。她瞬间觉得这朋友距离闺蜜的标准还太远太远了,于是也渐渐疏远。
我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个朋友只属于我,就像泰迪熊那样。对于朋友与别人亲密会觉得吃醋,我会不断衡量我在她心中是不是最重要的,一旦发现不是最重要的,立马主动离开,好像害怕最后离开的是对方,自己会更受伤。
这样的关系里,朋友会是什么感觉呢?他们会不会也像当年那个小伙伴一样有一种被关在笼子里的感觉呢?这样的关系里,自己又会是什么感觉呢?会不会一直患得患失害怕随时的失去呢?
3、
《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简单地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瓶子是我的好友,有一次她吐槽婆婆,说在她生病的时候,婆婆竟然把家里那只下蛋的鸡炖了,那只鸡可是妈妈送来的呢,炖好的鸡汤一层厚厚的油真是恶心死了。她就知道婆婆根本不关心她。
我们作为朋友在一旁看得清楚,其实哪里是婆婆不关心她呢?是她自己选择看不到啊。她只看到婆婆杀错了鸡,却看不到那是为她补身体才杀的。她只看到鸡汤上厚厚的一层油令人作呕,却看不到,油层底下也有着营养的对她身体好的鸡肉。
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作者捕捉着朋友不爱她的证据,最后总是能发现,朋友果然不是真心朋友。
或许,这样的看见,会让我们心里好受一点。一旦我们看见的和心里预见的相一致,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看,我早就说了,他们都不爱我,看,我说对了吧。这样自己的预测对了,心里会有一丝满足感。
4、
在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提到了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别人来掌控我的生命,导致我现在的状态。
他们经常面带怨气,常常会说虚拟语气加过去完成时:
“就是因为他,如果不是……我早就……”
“那个时候我太小了,所以……”
“他怎么可以这样!”
“他都这样做了,我们只好……”
与之相对的是掌控者模式
掌控者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
受害者,掌控者,你的大脑里,安装了哪一种心智模式?
5、
拆掉那座高墙,才能让阳光透进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缺爱的小孩,不停重复着童年的轮回,我们忙着转圈圈,却不愿睁开眼看看,原来一直在原地踏步。
或许在这样的模式里我们觉得熟悉,亲切。但这始终不是摆脱痛苦的办法。
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越高,说明我们心里对爱的匮乏越严重。对身边的朋友捆绑得越厉害,说明我们内心越孤独无力。
朋友就像是救命的稻草一样被我们握在手心。可关系往往是手中沙,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多。尤其是朋友之间,需要空间,才能有呼吸的余地,友谊的小树苗才能健康成长。
你不是没有真心朋友,而是你的那套标准明明是针对私有物品的,却硬被套在了朋友的头上。
而这套标准的存在一定对你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之所以如此渴望一场永不过期的友情,渴望一个如此真心的朋友,究竟是想要什么?
想要什么就自己给自己吧,在关系里做一个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当内心生发出力量,很多事情也就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