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公社今日看点哲思

金刚经初释15-此福如树彼福若烛

2016-10-22  本文已影响203人  如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37l38.jpg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

这一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佛设问引导众生认识
实相蕴含如恒河沙般无数的世界
第二部分是佛祖的实证咐嘱
意在说明法布施的福德殊胜本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39l40.jpg
本段承接上文佛教导菩萨应远离十八界的困扰
践行无诤专注清净。

原创白话译文

须菩提,你想象一下:一条恒河中所有砂子的数量,如果有像恒河沙这么多数量的恒河,你如何看?这么多的恒河所拥有的砂子加在一起是不是无限多啊?须菩提恭敬的答道:世上最尊贵最值得尊敬的觉悟者啊,那将是非常非常多的。仅仅是如同一条恒河之砂数量的恒河已经是数不胜数了,何况是这么多的恒河一起拥有的砂子数量,那将是难以想象的。须菩提,如来现在把如来亲证的实相用你们的语言来告诉你:如果有发了菩提心,追求脱苦证道的男女佛弟子、佛信众,把如同你能想象的无数条恒河所拥有的砂那么多的金银珠宝,都拿出来布施,那么他所能得到的福报是不是很多啊?须菩提平静的回答道:世尊,那一定是很多的。佛陀此时严肃认真的告诉须菩提:这些发了菩提心,追求脱苦证道的男女佛弟子佛信众,如果能够从这本经书中,领悟、实证、真信、践行了觉醒的大道,哪怕只是领悟、实证、真信、践行了其中如同四句短诗的觉醒之道,并且能够慈悲的把这种觉醒之道无私的分享给需要的人,让需要的人因此脱离苦恼,这种行为所能得到的福德,是和前面所说的通过布施无数物质财宝金所得的福德是完全不同的,是远远殊胜的。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41l42.jpg

本段之重点在于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

此福德为无为世界的福德
前福德为有为世界的福德
** 此福非彼福
彼福其实空
彼福如水月
此福破死生**

对于佛陀时代的一条狗而言,每天都能得到越多的屎块,就是越多的福德,然而如果它转而为人,登上了另一个高级的境界,那种以屎块为单位的福德就没有意义了。可见境界不同,福德的定义是不同的。如果一个生灵,有幸认识了自己的处境与实相的不可思量,自然心生谦卑诚敬;有缘接触了解脱觉醒之道,自然时感平和清净。且看今时今世今人今事,平日里多以钱、权作为福德单位,病痛中常以康、宁作为福德单位,可是到最终面临生死关头,多数人就把很多原来难舍的所谓福德一并放下了,所以说有幸、有缘、有根基的人,越早放下常人贪恋的所谓此福德,越有可能早些累计些生死关头从容超越的彼福德。至于如何放下?

** 持戒真自在
布施得福德**

自在夫妻.jpg

再深入点探讨下福德
福有很多种:口福、艳福、清福······
而不同的境界决定了福的定义不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而相应的德有时会影响福的时限乃至转化

福兮祸所伏

不同的福带来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境遇
甚至不同的结果

关于口福,一个饥一段饱一顿的人,可能觉得顿顿都吃饱就是有口福,顿顿都吃饱的可能觉得顿顿都吃好才是有口福,顿顿都有鱼有肉的可能觉得顿顿米其林三星方是有口福······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果理解为穷奢极欲不啻为自找苦恼,吃的轻松、吃的专注、吃出原汁原味、吃出豆干与花生同嚼出火腿滋味的情趣,也许才是真口福,越吃越自在,越吃越解脱,而非越吃越纠结、越烦恼、越恐惧······
关于艳福,最近一段中国艺人宝宝蓉蓉喆喆,一段美国鬼才小扎回应捐款“丑女”,清楚的反映了不同的境界决定了对于福报的不同定义,而且证明了相应的德对福的影响乃至转化,宝宝一度以为蓉蓉之美是艳福,可没几年就转化成了丑和苦;而小扎,也许应了中国老话里:“丑妻近地家中宝”,夫妻两志趣相投、平和喜乐,有才(财)不恃,有爱不执,真真是自在逍遥。
有关清福、无为福,这里暂不展开了,近来写文越来越长,甚是踌躇不安,关于其他福的话题有机会和有缘人共修实证吧

实相示意.jpg

我今实言告汝

这句有两个值得注意之处
首先是如来以“我”自称
其次是"实言"的实字

佛陀在悟道后40多年的说法布道中
以“我”自称时常有其特殊情境与目的
一是指前世与今世前期即未开悟时之身
一是让受众感觉自然亲近以便对方接受理解
和常人语中“我”之自称的发心动念大有不同

而“实言”的实也需注意推敲
以常人习惯的“实话实说”为机
此“实”与实话的实意思相仿
指的是实相、真实的情况
而实说的实对应虚、对应假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
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多数现代人更容易接受一个常人化的佛陀,对很多的神通神话神迹存有半信半疑甚至全然不信,这种疑心,反倒是影响了其对佛法中科学有效的具体方法和原理的接受,所以建议对佛法还是本着学习专注、解决苦恼、自修亲证的原则,不必高推圣境、外恭内疑,也不必以世俗的逻辑、科学去求思求辨。

恒河地图.jpg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如是以光般迅捷
走上数百成千年月
也难一见实相的边缘
而以如来指引之专注观察
一念礼敬三千大千世界无量诸佛
即得无量无边无数平和宁静功德

从这一段开始,后文经常会出现恒河砂这个概念、这种描述,可能很多现代国人不一定会习惯或喜欢这种说法,觉得啰嗦,但如果深入的了解一下佛陀生活修行弘法的那个年代、那种环境,可能就对佛陀的语言般若感佩不已了:那时的印度诸城邦,种性等级森严,多数人为文盲数盲,交通不便、语言不通,而佛陀游历传法于各城邦之间,因时因地因事以众人易于理解的日月、天地、恒河为例,以解脱众生苦痛为目标,传道解惑,当真大智大慈大悲大爱大勇大德。

朴实的说法.jpg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受什么?
接受四圣谛八正道
持什么?
持四念处七正觉因
四句偈?
翠竹黄花法身般若
说什么?
专注之法解脱之道

现在大家可能经常在生活中、微信里、电视里经常看到接触到一些宗教的元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两点:首先是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时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利用佛法达到一些政治与经济的目的,而佛教传入中国,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成为王朝兴衰更迭的推手,而时至今日,今世今人大有越演越厉之势,不可不辨,否则贸然盲从、误己伤人;其次时有痴愚信众贪图所谓福报,不去专注精修,到处劝人信教积德,稀里糊涂的成为别有用心之徒的帮凶爪牙,可怜可悲。至于近来时有质疑如是背景如何实修如何,乃至言及解经不当、罪孽深重等等,想来如果发心向善、发心为善,说些体会感受方法,意在助人解决些许苦恼困惑,想来既有愚误,如来、尊者、上师也许不会怪罪吧。

无为福报.jpg

最后循例一起来总结下本段重点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

物质布施实为利己解脱之道
法之布施更是发心开悟之机

为他人说

解决的是他人的问题
收获的是自己的进步

福需德载
利人利己

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

学会观想
观想六方虚空
观想高山大河
观想报身如砂
观想缘起性空

金刚经初释14-告别痴迷拥抱解脱
金刚经初释13-不必执著小乘之路
金刚经初释12-真正放下利己利他
金刚经初释11-有为世界皆是尘埃
金刚经初释10-今生再难也要努力
金刚经初释09-无所不在真如如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