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牛逼之路:不慎出兵和第二次试图自尽
一 和领导过招
曾国藩收复湖南湖北之后,有人向领导进言,说一介书生,请假在家,一呼百应,能干这么大的事儿,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
工作当中,总有一些人,不怎么干活儿,四平八稳,别人出了成绩就开始进言,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如果领导高明清楚还好,如果不高明不清楚,问题就来了。
曾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京官期间就看不起这些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另外还有路线问题,主站主和等等,最要紧的是,曾在京官期间曾经上书数次,呼吁批判这种无所作为的风气,其实已经把这帮人得罪了。
另外,当时大的政治环境也是不同的,重满轻汉,所以呢,不少人给曾穿小鞋,准备小鞋,没事做小鞋。
曾的态度是什么?
不怨天尤人。
所以呢,我们课程中,有一个思辨与立场,就是讲思考的,思考的方向,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话传到了曾的耳朵里,心里不舒服了,无形中左右了曾的决策,为后面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领导,在这个事情上,对于当前的局面判断不够清晰,再想想曾上的那些奏折,口气很冲,毫不客气,现在想起来心里还难受,你手里有部队,再给你行政权,还怎么管理呢?
想到这里,领导把曾的行政权,也就是湖北巡抚,发下去了,又收回来了。
曾的难处在哪呢,带兵打仗,没有地方实权,没有政治地位,调度不灵,哪个官也不把你当人,太难受了。现在给了个巡抚位子,还没高兴几天,就收回去了,赏罚不明不说,曾强烈感到了领导的不信任。
想到这里,曾内心不免暗自伤心。
但是,毕竟曾的心理学功底深厚,文化功底深厚,学养深厚,既然上路了,既然领兵了,就继续干吧,不仅是为了领导,更是为了苍生。
二 战略分歧
咸丰这个领导是没有什么战略眼光的,没有学过中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非常担心以此为根据地,北上端了他的老窝,因此寝食不安,忧心仲仲。
从他的角度出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南京,拿下南京,先端了对方的老窝,问题就解决了。
基于这样的战略认知,就把皇家部队,官方部队分为两块,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准备拿下南京。并且呢,财力物力人力全力支持。
这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没有分析对手,分析太平天国的主战场在长江流域,供应链是长江沿线,屁股决定脑袋。而且呢,自己的部队水平怎么样,斗志怎么样,团队有没有战斗力,也不太清楚。
曾国藩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自从建立团队以来,团队建立过程之难,筹集银子之难,供应链之难,一清二楚,问题的根本不是南京,而是先把南京上游的供应系统,周边清理干净,断其粮草,一步步勒死,而不是猛攻,才能拿下南京。
领导把这事儿想的太简单了,战略方针错了,资源配置也有很大问题。
基于这样的分歧,就产生了不同的主攻方向,曾认为目前的重点不在南京,而在武昌,武昌作为根据地,就主动了,进可攻退可守,再顺流而下,安庆,九江,南京就不是问题了。
瞎指挥又来了,领导要求曾尽快出兵,曾呢,就开始摆困难,讲事实,领导不听,打乱了曾的计划,陷入困境。
三 第二次自杀和漫长的困境
一方面领导的不断催促,另一方面也是曾的过于自信,前面两湖的节节胜利沉稳不够,有些飘了,认为乘势东下,拿下九江,扩大战果,也是有可能的。九江在曾的战略布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因此,曾开始进攻九江。
太平天国失去武汉后,不敢大意了,在九江严密布防,水路旱路,水兵陆兵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水路两万人,陆军两万人。
曾派出精兵悍将,水路两路作战,取得了初步胜利,拿下了九江上游,九江马上就可以攻下了,胜利在望,曾有些志得意满。
其实呢,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曾的团队已经非常疲惫,曾这呢,屡次胜利后不免得意洋洋。太平军这呢,因为前期的失败,战线被迫缩短了,更容易集中兵力,集中资源,死守九江,准备和曾决一死战。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太平军一方面死守拒战,一方面捕捉战机。最终把曾的湘军困在广袤的鄱阳湖,然后用火攻致使湘军大败。
最严重的是,曾坐的船也被太平军俘获,随从文件被收缴了,曾本人也差点成为俘虏。
最最严重的是,曾的几个大将,几尽战死,让曾生不如死。
曾又想不开了,又一次投水自杀,又一次被救起。
太平军胜利之后,发动战略反攻,攻克武昌,曾的战果得而复失。
今天就到这,下次说曾的朋友胡林翼和曾的大彻大悟。
1 赵卫平简介:创业心理学创始人。
2 品牌行为学简介:品牌是一场马拉松,从每周写一篇文章传播塑造,每周锻炼一次身体耐力铸造开始,详情请点击:
3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赵卫平,创业心理学创始人,如果你在职场和创业过程中遇到困惑,欢迎沟通,微信:wendu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