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之殇:看破说破不如放过

2019-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克油小姐

​我们在等大人们一句对不起

大人们在等我们一句谢谢你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提出一个概念——原生家庭。

人的一生有两个家庭:

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原生家庭;

另一个是自己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很大可能伴随至生命的终点。

对于这个概念,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近几年,随着一批反映家庭教育的影视作品热播,原生家庭隐藏的问题被人们连根拔起。

先是《欢乐颂》接着《狗十三》再然后是今年热播的《都挺好》。影视编导把长久以来深埋于人们心中的家庭教育之殇一次次挖掘,搬上银幕,鼓励着众人面对那些深埋于记忆深处的委屈与梦魇。

原生家庭:难以抹灭的印记

漫漫人生,我们从父母眼中的小屁孩,渐渐长大、独立,组建家庭,我们似乎在逐渐远离原生家庭。

但它对我们个性的塑造、人格的成长、人际关系与情绪的管理,却都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印记。

最简单的就拿老一辈人的教育方式来说罢: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想这是很多奉行击打式教育的家长们最理直气壮的大道理了。

他们也是小孩过来的,他们的父母便是这样教育的他们,于是依样画葫芦。他们一面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一面又逼自己铁石心肠,用暴力教训出所谓的“好孩子”。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从人格、婚姻、心理等生活各个方面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我们,而且这种影响潜移默化甚至根深蒂固。

就算我们有意识地抗拒它带给我们的不良性格,但很快,我们又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正在变成那个自己曾经无比厌恶的样子。

就拿最熟悉的婆媳关系来说,也许每个人都曾困惑于婆婆的苛刻。

但是你细细想,如今你反感厌恶的婆婆,是否也曾是个可怜的受气小媳妇?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在原生家庭里,也许你现在讨厌的人,正是你未来的样子。

原生家庭,其实没那么可怕

打开微信的公众号,各种对原生家庭口诛笔伐的文章扑面而来。

他们痛斥父母对小孩的控制、情感的忽略、信心的击打,使得小孩自卑、孤独、无助、暴躁、懦弱,甚至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将他人的互动与回应敌意化,高筑心墙,把自己封成一座孤岛。

敢于说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本身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首先它敢于冲破传统孝文化对人们的道德绑架,顶住传统的压力,为家庭关系的真实争来一片讨论的天地,这种“逆行”,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其次,它是人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又一次审视与表达,既是人格的不断完善,也是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社会也能够接受多元的观点,它的包容和接纳,鼓舞着人们把内心的真实向世界坦露。

只是人们对原生家庭影响的讨论,大多时候却是带着夸大吹嘘的成份。

积攒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委屈与不满一下子爆发,其力量是惊人的;但同时也最容易失去理智:把伤害放大、把原因简单处理。

回想小时候所经历的种种黑暗遭遇,大多数的它们,其实并没那么触目惊心。

各种灭绝人性的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只是发生在一些性情极度扭曲的家庭;大概率令我们心里叫屈的,大多只是父母的情感忽视。

我们渴望温柔的话语、爱的抱抱,而传统的他们却是各种厉声呵斥与不自在的身体接触;

我们渴望父母的支持与理解,他们满口别人家的孩子、强迫式的指令……

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真真切切地伤害着我们,但大多没有造成各种严重的创伤式后果。

夸大原生家庭理论其实也是我们压力转移的一个体现。

一些实打实的自身缺陷,总让自己难以接受;而原生家庭便像一个质量上乘的挡箭牌,帮我们挡住所有的不堪。

于是我们一边抱怨原生家庭不能满足自己的美好期待,一边暗暗庆幸它给了自己示弱的台阶。

撕掉原生家庭的黑布,重获一个新生的自己

中国的传统式教育是有缺陷的,需要批评改进的;但这并不说明,它是生活中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的错都源于它。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犹如中华几千年文化对每一个华夏儿女潜移默化的熏陶,有精华也有糟粕,面对“继承与发展”这道再熟悉不过的分析题,其实我们内心早已有了答案。

对原生家庭,大家众说纷纭,或是纵向挖掘、或是埋怨讨伐、或是鸣冤平反、抑或如情感专家般给出各种解救策略,纷繁复杂,却也各有千秋。

只是在这一片思想的撞击中,希望亲爱的你明白:讨论的最后,最有用的答案一定需要——你的放过

在《都挺好》电视剧里,受尽委屈的苏明玉在压迫中生长,各种不公都给足了她失败、自暴自弃的理由。

但是她没有,而是吞下所有的委屈与不满,逆向生长,用鲜亮的成绩向所有人证明“重男轻女”式教育的腐朽与难看。

很明显,苏明玉撕掉了原生家庭罩在自己身上的黑布,捂着伤痛,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

对于原生家庭,不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成全自己的美好期待。

有人说,当你意识到原生家庭给你造成的人格缺陷时,很有可能这种人格缺陷就消失了。

我想他们在表达的是:

这时候的你,已是知其弊而避其害,奋起思进。

你不再是忍气吞声默默承受的樊胜美,而是手握利器,披荆斩棘的勇士。

去者不可留,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伤痛已无法避免,未来的自己又何苦执念不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