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一本难书(前篇)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81人  鲁_锋

最近,我在慢学校的学习进入了第二阶段——深度学习,学习方式就是共读一本难书。刚从美国回来,就看到有同学新发布了一个项目——共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合我意,欣然加入。

为什么要读难书?

莫提默·J·艾德勒在他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区分了两种阅读,一种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另一种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他认为前者——就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根本不能算是「学习」,因为学习在他看来是:

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和你已经知道的资讯在同一水平的资讯。

可惜,大多数人的阅读都只是为了获得资讯,而不是在学习。虽然他们自以为自己在学习。

比如很多人热衷于听「得到」、「千聊」等 app 里的书籍和直播课程,因为它们简单易懂。在地铁上、或者一边做饭、做家务一边听,就可以听完几百本书,或者经济学、金融学的课程。但收获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了一些饭桌上的谈资罢了。一本300页的书用30分钟讲完,还要让手机前的听众不需要面对困难和努力,就能了解书中的精华,其过程无非就是选取其中简单易懂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和观点,略去不易理解的部分,达到让大多数人听起来舒适的结果,这的确可以帮助听众获得很多的资讯,却对提高听众的理解能力没什么帮助。

读书也是一样,如果想提高理解能力,就不能去读那些一读就懂的书。比如我曾经在大学读了四年的网络小说,几千万字读下来,阅读和写作能力没有任何提高,就是因为这些书根本没有挑战我的理解能力,也没有高超的文笔来潜移默化影响我,现在再去回忆,绝大多数连书名都忘记了,可以说完全白读了。非虚构类的书籍也是同样的道理,日本的作者很喜欢把一个观点写成一本书,再往里面加上激励人的小故事,很容易读,但读个十本,也不如读一本难书。

所以要想提高理解能力,就必须读难书,且不能假手于人,读一百篇读书笔记,不如自己扎扎实实读一本,这样才能自我提升。

当然,难书也要有所选择。

首先,要难度适合你的书。每个人对难书的定义都不一样,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小王子》就是一本难书,也能提升他的理解能力。我高中的时候,很喜欢读安妮宝贝和黄易的小说,现在看来他们的文笔实在一般,但比我强多了,所以读了一年之后,我的作文水平就突飞猛进,还多次成为全年级的范文。

所以书的难度只要超出了我们的舒适区,就是合适的,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一直在舒适区里阅读,结果就是得了一堆资讯,而理解能力没有提升。但如果难度太大,结果就是读不完,反而打击了自信心。

其次,尽量选择好书。今天一共有多少本书?Google 图书计划的一位工程师 Leonid Taycher 在 2010 年发博文称有 1.3 亿。幸好这 1.3 亿的书籍中,好书的数量极为有限。大量书籍的作者都只是资讯的搬运工,为了卖出更多本,不惜找些哗众取宠的虚假内容,他们只会用垃圾充满你的大脑。

好书并不难找,每个时代、每个领域的大师,是极其有限的。比如《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他的这本著作更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真正的好书,是经过时间的筛选留下来的,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如何读一本难书呢?这是接下来一个月,我准备一边读书一边总结的。

是为前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