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暑假怎么过?这样过
去年的暑假,就像今年,天蓝地方,没有雾霾天,所以一如既往地热。
去年的夏天酷暑难耐,烈日当头,给人希望,却又把希望烤干,让人时常想破罐破摔,希望来一场大雨,浇灭一切。
去年暑假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也是做老师的第一个暑假。6月中旬学校放假后,又回老家学校带了20天的课,课程虽然多,工作也累,但也挣了不少,后来一直庆幸提前找好工作,不至于暑假那么闲。再次放假已是7月中旬,回郑州待了几天,无事可做,就报团去北京旅游了五天。
旅游回来后,仍旧无事可做,继续借住在原来学校的教师宿舍里,腰包也空了。四处联系以前工作过的辅导班,终于联系上一个,给我排了一个小升初的班课,就那么开始忙碌起来。
那时正是7、8月之交,三伏天,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早上七点起来,艳阳高照,吃了早饭,就是满头大汗。再骑共享单车到地铁口,没到地儿就已经汗流浃背。印象最深地就是,穿着后背湿透的T恤,下到地铁口的楼梯,地下通道中央空调的凉意袭来,前凉后热,汗水不一会儿就变成凉的,顺着衣服流下来。出了地铁口,要再走一段路才到辅导班,又是一阵艳阳高照,刚凉下来的衣服,再次被汗水浸透。到辅导班已是披头流汗,又要经受教室里空调的吹拂,长达两个小时。时凉时热,肚子消受不了,所以经常肠胃不舒服。
上课回来,已是十一点多,到吃中午饭的时间。吃完饭也无大事,这时就不如早上着急,先找地儿吃饭。那时中午饭总是换着花样吃,今天吃面,明天盖饭,后天就喝个汤,再下一顿就换一家店吃面。生活平淡,最能带来新鲜感的就是吃饭,我虽然节省,但在吃上不会亏着自己,这大概是吃家才有的心理。吃完饭有一下午的空闲时间,总要再找事做。虽然住处有空调,免收炎热暴晒之苦,也不愿回去。人有时就是那么别劲,有福也不愿享,就愿意折腾。
吃过饭一般有两个去处。一是去旁边的大学校园看书备课,二是骑车去临近的图书馆看闲书。当时还在学韩语,虽然学不太懂,进度缓慢,学了几年也说不出几句,但为了有事做,还是硬着头皮每天学一点,就在教学楼的二楼天台上自言自语。当时学校还有学生留校准备考研,就跟他们一块自习,当时开放的教室也不多,时而在教室,时而跑到楼顶树荫下,一坐一下午,直到坐得口干舌燥,屁股硌得生疼,才出去转转。
要去图书馆的话,路上免不了要经受一番暴晒。在路上想着,这么远,下次不会再来了,但百无聊赖,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到那儿去。图书馆有空调,有书,很多人到这来,或避暑,或读书,人满为患,自修室经常是找不到座。只好到旁边的期刊阅览室,都是老大爷老太太在这看报,不难找到空位。阅览室不让带自己的书进去,只好把东西放到门口,也跟老大爷一样看报看杂志。每次来看的杂志都不一样,每本都没看完过,就图个新鲜,打发时间。看杂志上国家国际大事很热闹,反观自己的生活平淡如水,心里不免有落差。
除非临时有事,一般都是待到图书馆六点下班才离去,图书馆去厌了,有时也去新开的新华书店转一圈,那儿藏书更多,更宽敞,就是空调开得大,有点凉。回住处的路上,会顺便把晚饭解决了。晚饭就是随便找些吃的,肯定不如午饭丰盛。当时也不是缺钱,只是觉着没挣到钱,不值得吃好的。况且一个人吃,吃再好的也不会有心情,有人一起分享,美食才有味道。漫长的等待的过程,也试着在网上找其他代课的工作,无一不碰壁,要么不缺,要么是招全职老师,这种找工作经历使我后来放弃代课工作,转而找其他工作。
这段日子,大都一个人过,只偶尔联系一下熟悉的好友。现在看来有些迷茫,有点像刚毕业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虽然当时心里惦记着某个人,但日子还是要一个人过。这段经历使我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无事可做就往图书馆跑。新到一地儿,就先导航一下当地的图书馆在哪儿,无事就去那儿看会儿书,似乎图书馆成了我的避风港。“闲来无事多翻书”,书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与忧愁(当时的烦恼是无事可做,无钱可挣),还可以给人提供很多思考。暑假看了不少书,生活还是一成不变,可见读书确实无用。但当时的读书经历给了自己泡图书馆的习惯,从此有了静心思考和独处的地方。生活中遇见事会想到书里的内容,每每听到在书里看过的人和事,都会有一种会心的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