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2018-05-21  本文已影响131人  Jason黄熙文

最近学习了林毅夫教授的《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非常有启发,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的高瞻远瞩,这在历史上一定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经济的独特性在转型上与欧美西方国家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都身处这一时代的中国,是眼看着经济飞速增长起来的。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中国在建国初期的前20年(1949-1969这一阶段)是进入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国家大力扶持国有重型工业产业。到了1978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

为什么中国初期采取计划经济这一方面做为重大发展的选择呢?

因为在当时中国是向苏联学习的,苏联也是最先开始进入计划经济发展重型工业的。

在计划经济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资源都是属于国家兴办的国有企业,个人不得兴办企业原因就是国家希望发展举国之力大力发展重型工业,单点突破原子弹科技,人造卫星等,这一系列具有国防意义的重工业!

于是在60年代中国就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原子弹,70年代造出了人造卫星,但是这中间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的扭曲。物价变得非常的低,而且国家还发放粮票,比如我们平时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国家把它的价格强制性的压到了很低,政府统一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柴米油盐这一些生活必需品,然后放到市场上去售卖,把价格压的非常的低,强制扭曲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国家扶持重型工业,这些重型工业利润是非常的高的,而且是超出了原本的利润,这样保持了企业有利润可以赚,利润回收回来再继续进行下一轮的投资。国家直接进行干预,保证这一些重型企业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把资源最大化,举国之力才有了国防科技!一方面应该是建国初期国防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刚刚从战争中解放出来,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深刻体会到了先进武器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不负众望,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国家在重型工业地方能够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没有市场经济,我们的国家,老百姓还是非常的贫穷,中国的特点是劳动人口非常密集,但是重型工业这一个行业并不是劳动密集行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人口,所以这让经济陷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情况。这引起的国家领导人的反思。

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提出了“市场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

【独特的改革方式,让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在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国家其实并不看好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国,一方面正在进行计划经济,另一方面还进行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这种两个制度同时进行的“双轨制”让其他国家并不看好。而其他国家则是采取了比较激进的办法,直接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一下子切断了计划经济,市场进入一个休克时期,但是经济学家非常支持这种激进的方式,他们认为休克之后经济就会复苏起来,然后一直向上,不看好中国的“双轨制”。但是从现在回头看这些西方的国家的经济,休克了之后并没有复苏,反而一直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状态。

而中国采用这种双轨制和渐进式的经济反而让我中国在这40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并不看好中国的改革。他们认为,中国的“双轨制”渐进式改革不彻底,采取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轨制比完全单一的计划经济还糟糕。当时,俄罗斯、捷克、波兰等国家,采取了西方经济学家支持的激进改革方案,实施快速、全面的私有化和市场化。经济学家预言,这些国家在渡过经济短暂下滑的过渡期后,会实现快速增长。然而,事实却是这些国家改革后的经济出现了长期疲软,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西方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并没有获得成功呢?林毅夫表示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禀赋结构,一个原因是自生能力,我们中国是属于劳动密集行业。所以必须要从重型的工业转向市场经济。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如果一刀切,那些原有受到政府和国家保护的重型企业就不能发挥出原有的能力,因为它一直受到政府和国家的垄断保护一下子让他自己变市场经济,很快就会垮掉被私有化企业蚕食。而这一些企业的经济占比达到了国家经济的重心,可以说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经济命脉,西方国家直接一刀切的话导致的这一些企业不能自力更生,在市场经济中直接就倒下,然后引起经济和市场大规模的崩塌,导致了经济进入一个彻底休克。

要素禀赋指的就是一个国家天然拥有的各种资源,像是资本、劳动力、土地、矿产等等,而要素禀赋结构就是这些资源相对的比例。对这个概念有一个简单化的理解,那就是一个国家中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比率,因为这两种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的比例可以简单地勾勒出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发展和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符合的产业,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拥有比较优势,而通过强行赶超建立起来的企业,会缺乏自生能力。

中国改革采取的是慢慢消化历史负担的方式:一方面,对那些不符合资源禀赋结构但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保护,逐步从计划向市场并轨;另一方面,将自由市场机制引入到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优势的产业,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结果就是充分激发了比较优势,催生出大量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成就了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奇迹。

中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吗?

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到2030年。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经济以每年9.8%的增速已经保持了35年。从2014年开始放缓,经济放缓到每年七点多到六点多增速。首先,他明确的表示,中国经济增速降低的原因并不是国家的原因,而是全世界经济大局势的原因,有很多跨国大型企业,并没有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复苏起来,而导致了中国出口业和加工业的萎缩,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面对大环境下的不景气,林毅夫表示,应该从向外转为内需。加大中国基础建设的投资。中国基础设施对比发达国家其实还有一些差距,这本书是写在2014年的,从我们现在2018年的眼光看过去,确实中国在2014到2018年,这四五年中间加大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立了非常多的高铁和高速公路。从海外的进出口慢慢转型为向内的一些基础设施需求,而且加大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这些年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产业。(比如雄安新区等等的一些列高科技经济特区和合作区)

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比重不算高,而且中国地方政府借债主要为了投资,因此净负债相对更低。此外,中国还有民间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充足这两项优势,这也使政府有能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最后,中国还存在许多产业升级的机会。中国现阶段积累了过去根本不敢想象的资本量。同时,劳动力也变得越来越稀缺,意味着中国资源禀赋结构在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清每一个阶段的比较优势,更新发展方向。比如说,从原来的引进技术到现在鼓励自主创新,不断向产业链上游移动,积累更多的资本,通过发展、升级、发展、升级这样一种迭代过程,实现将人均资本量提升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样一个目标。(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行业就是优秀的产业链上游转移代表,从最早的进口演化为代工厂,代工厂进一步发展成了合资汽车品牌,到现在的自主汽车品牌,不断的向上游转移,个别汽车品牌比如吉利都已经开始收购汽车巨头公司,吉利2018年成为奔驰第一大股东,还有比亚迪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做到独当一面)

结语: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而改革开放之前是以原子弹,和人造卫星为本的经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