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参与校园欺凌怎么办?(珠海心理咨询师曹泽能点评)
家长问:我儿子今年念初二,前几天,因“帮助”一位被欺负的女同学,应邀与其他几个男同学一起揍了另一个男同学。被揍的那个男同学的家长后来报了警,学校也处理了参与打架的同学。虽说写了检讨,也赔礼道歉了,但作为妈妈,我真的很担心儿子,回想起来,他以前也被别的同学欺负过。请问面对校园欺凌,家长该怎么办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专家曹泽能:校园欺凌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家长确实需要足够重视。家长需要意识到哪些行为是校园欺凌?我的孩子是欺凌者,还是受欺凌者?这其中的过程是怎样演变的?
青少年因为年龄、性格、环境等因素,喜欢打闹嬉戏是正常的,一般是友善的、随机的、不以伤害为目的、事后不影响友好关系等。但上升到校园欺凌,性质明显不同,加害方包括一人或多人,对受害者进行一次或多次,有针对性的主观故意、以多种的表现形式、产生多个方面的损害,属于“敌我矛盾”。
具体来说,校园欺凌形式有:身体欺凌,如以强欺弱、以多欺少,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收“保护费”等,这是显而易见的;言语欺凌,当众用污言秽语攻击、当众嘲笑、侮辱人格、叫侮辱性绰号等,这比较隐晦不易察觉;心理欺凌,不断用言语与行为给他人造成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社交欺凌,故意孤立、令身边没有人愿意与某同学交往;网络欺凌,在社交网络曝光隐私或发布损害其名誉的不利网络言论等。
从时间顺序来看,青少年欺凌有两种类型,一是始于儿童期情绪行为问题的早发型,二是始于青少年时期的晚发型。
早发型的儿童,与其遗传特质、家庭结构、教养方式、自身特点有关,譬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孩子与父母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情绪暴躁、任性,养育困难;或父母教育孩子时惩罚粗暴,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即把父母打骂自己的方式用于对待同学。
晚发型的青少年,主要受不良的同伴关系及父母极端的教育方式影响。比如,父母一心工作,认为孩子长大就会好,令孩子孤单,慢慢加入边缘化的小圈子被同化。
这些欺凌者大都有共同特点,就是讲“江湖义气”,有一班“兄弟”,身强力壮、恃强凌弱、爱逞能、爱用“拳头”说话。通常被欺凌的孩子,也有大致相同的特点,如斯文内向的抑郁性气质、与父母关系不和谐、不开心、不合群、敏感、消极、孤僻、沉默寡言、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爱打小报告等。
校园欺凌对双方来说,没有赢家。被欺凌的孩子,轻度的会没有安全感、情绪易失控,严重的会造成厌学、抑郁,引起长年痛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甚至自杀等。当然,有的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时疏导干预,容易转变成欺凌者,如同您的孩子。至于欺凌者,害人害己,成年后心理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甚至会违法犯罪。
建议:第一,要让孩子完全承担被警察教育、被学校处分的后果,这能强化他的责任感。当一个人的责任感加强,他才会约束自己的言行,而非鲁莽冲动。在此前提下,家长再与孩子一起反思,要让他意识到观念的错误与行为的不当,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而非以暴制暴去欺凌同学,这样才能树立规则思维与敬畏法律的意识。
第二,父亲平时多与孩子互动,可以带他一起外出参加体育运动,一方面锻炼他的意志,另一方面也释放他的情绪压力,还可以多了解他的内心活动。父亲对男孩子的陪伴、肯定、鼓励,能促进他对人生良好的认知及正面的社交发展,会修正男孩子很多的成长烦恼。同时,更可以增加孩子对父亲的安全依恋,从父亲身上获取处事的宽阔格局与克服困难的力量。
第三,家长要提醒孩子,以后再受到欺凌或遇到麻烦,要如实告知父母。青少年孩子很重视自己的自尊心,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好的事情,不需要父母帮忙,有可能他的忍让会带来更多隐患,有可能他的冲动会带来更大困扰,所以父母需要重视孩子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积极主动教孩子自我保护。
第四,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分别站在自己、父母、学校老师、警察、被欺凌者及被欺凌者的父母等不同角度,来看待所遇到的欺凌事件,举一反三,从多个角度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情商。
第五,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给孩子树立理性助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然也需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而非过度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