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为GDP作出重大贡献,为什么在古代不招待见?
2017-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33fa98caa7d6
一提起马云、王健林这些商界大佬,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诸如“人中龙凤”,“行业翘楚”这样的正面词汇,“商人”也通常与“有钱人”联系在一起。在现如今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成功商人不但物质生活优渥,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
但是在我国古代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商人却一直居于社会末流,甚至比农民的地位还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商人为GDP作出重大贡献,为什么在古代不招待见?第一,不利于统治者的管理。众所周知,我国封建统治者把人民的身份划分等级,分别是“士农工商”。“士”作为最上等的一类不难理解,我国自古以来的官本位思想让人民产生了“只有做官才是硬道理”的定性思维。那么“农”为什么会成为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类人呢?这与当时统治阶级的政策密不可分。只有当人民老实的待在同一个地方,才便于统计人口,建立户籍,方便征兵。商人并不直接参与生产,而是在商品的流通和交易中获取利益,所以统治者很难统计他们的人数。朝廷为了控制商人的数量制定了“重农轻商”的政策。
第二,自然经济模式。古代不像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必须品还要去超市买。在传统社会中,男耕女织,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就可以维持稳定的生活,对商品的买卖没有太大的需求,而且朝廷的实体经济并不依靠于商人,所以商人的作用也是可有可无,并不重要。
第三,货币不发达。由于社会分工不明确,商品交易不发达,进而导致货币不发达。朝廷收税也主要以实物税为主,或者是徭役和兵役。商人在交易过程中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虽然古代有很多大富商生活水平很高,但是低下的社会地位驱使他们向士大夫阶级靠拢。例如,战国时期的吕不韦通过对秦国质子赢子楚的投资,最终做到了秦国丞相,这也算是商人自强的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