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间是竞争还是合作,取决于父母的一言一行
今天在一个群里看到了一位妈妈的求助:今天早上,哥哥听到闹钟后马上起床了,为了上学我只能去叫醒没起来的妹妹,并批评了下怎么听到闹钟也不起来,还表扬了哥哥。后面发现妹妹竟然生哥哥的气(不知是否因我的批评而把气洒哥哥身上,还是嫉妒哥哥不该早起)不知这种儿童心理是否正常?我是否不该批评她?该如何蔬导?
妹妹对哥哥的敌对,源自哪里?
我们可能会觉得,妹妹听到闹钟不起来,明明自己做不到,还生哥哥的气,真是不可理喻。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妹妹对哥哥生气,这个情绪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妈妈对两个孩子进行的“比较”,当妹妹没有根据闹钟起来的时候,妈妈不仅批评了孩子,而且特意在她面前表扬了哥哥。
这个时候,妹妹会有强烈的负面感受:因为被否定,被比较而感到难过,沮丧。也许她会在内心对此做出解释:“在妈妈眼里,哥哥比我好,妈妈更爱哥哥。”
如果有了类似的解释,她就会将对自己的不满,转嫁为对哥哥的不满,她会觉得是哥哥导致妈妈批评我的,是哥哥夺走了妈妈对我的喜爱。
这个时候,妹妹已经被负面的情绪及感受所裹挟,而无法思考:是自己没起来,明天要早点起来。
所以,兄妹之间的敌对情绪,往往来源于父母对他们进行的“比较”。
批评妹妹表扬哥哥时,妈妈内心的想法
当妈妈看到哥哥起床了,妹妹没有起床时,对妹妹进行了批评,对哥哥进行了表扬,这个教育行为背后妈妈的内心活动是什么呢?
妈妈告诉我:当时她只不过是希望,让表现好的哥哥获得表扬,可以激励妹妹,所以就对没有起床的妹妹进行了批评。同时,对哥哥进行表扬,也可以激发哥哥自己的自控力,以后能坚持定时早起的习好习惯。
所以,无论是表扬哥哥,还是批评妹妹,都饱含着妈妈的良苦用心。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我们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出发,而忽视了孩子们的感受。
当哥哥听到闹钟起来了,妹妹没有起来,这件事情本身一定会带给妹妹一些感受的。只是妈妈生怕她没有感受,只想着借助批评让她的感受强烈,从而能下次做的更好。这里面也折射出我们大部分的内在逻辑:若想帮助孩子,必须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她才能长记性。然而无数次的家庭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感觉好才会做的更好。
妈妈当着哥哥的面表扬他,而又批评了妹妹,导致妹妹生气,其实哥哥的心理也未必好受。如果哥哥很在意妹妹,也许他会在下次起床的时候,因为在意妹妹感受而纠结:我是起呢还是不起呢,起来了妹妹会生气,不起来妈妈会不高兴;如果哥哥并不在意妹妹的感受,只是在意妈妈是否喜爱我,这个时候他也许会这样想:我得赶紧起来,这样妈妈才能更喜爱我一些。如果哥哥这样想的话,妈妈当初“以表扬激发哥哥早起习惯”的目标确实达到了,但无形之中他与妹妹成为了竞争者,通过早起争夺妈妈的喜爱。
所以,妈妈,哥哥,妹妹,外在行为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心理感受。看起来有些复杂,但最终不过是想要在家庭中有归属有价值。
家有二宝,表现不一致时,如何引导?
当我们知道了每个人内心的想法及感受之后,就来说说,如果这种情况在家庭发生,妈妈到底可以怎么做呢?
其实,越是客观,简单的做法往往会有效。哥哥起来了,直接对他说:哇哦,闹钟一响你就起来了啊。对着妹妹说:闹钟响了,快起来吧。
不带情绪的表达,中正,客观,反而会让孩子更能从事情中学习,而不会因为妈妈的情绪,产生对妈妈的情绪对抗,对哥哥的情绪不满。
能做到这些已经非常考验妈妈。如果还有能量,就可以在晚上的时候,让兄妹俩去协商早上闹钟的时间,甚至讨论先起来的人如何帮助唤醒没起来的人,并且让他们自己去定闹钟,这样我们反而会把兄妹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合作。
兄妹之间,往往会无意识陷入竞争状态,智慧的妈妈,就要随时协助他们合作共赢,而不是激发他们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