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思维之枪型思维VS渔网逻辑
渔网逻辑
15年前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还十分有耐心,并且PC、报纸等媒介呈现的空间足够大,那些门户网站给人的感觉就像渔网,对于用户的需求,只要向大海里撒下网,总能捞上来几条他们需要的鱼(需求)。

如图2-11所示,渔网逻辑的特点是信息的全面覆盖。即使用户只需要蓝色和橙色的信息,一并获取到灰色的信息也不会影响他们的使用体验,因为那个时代的用户很有耐心,这片“渔网”里的信息就是他能接触到的全部,他愿意一点点去筛选。
信息传播效率低的时代,设计大多是渔网式的设计。虽然设计产品的人不懂用户需求,但是那个时代的信息量很少,人们可以选择的东西并不多,因此谁的产品功能更多谁就能捕获到用户。
而且人性永远是懒惰的,用户也希望一款产品能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反正也没多少选择,干脆就选功能最全的——哪怕它并非最方便的。

如图2-12所示,这种密密麻麻生怕浪费一点空间的页面就是典型的渔网式设计,它既不是垂直网站,也不是综合信息的平台,只是纯粹地“堆砌信息”而已。
但是随着时代信息传达的速度加快,我们的设计逻辑从渔网逻辑过渡到枪型思维。

从渔网逻辑到枪型思维的变化,其实就是设计师对信息的筛检过程。产品最初提供了大量信息,让用户自己花时间慢慢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后来竞品和信息增多,用户变得越来越懒惰,产品为了提升自身的商业竞争力,只得主动挑选出用户需要的信息直接放到他们面前。
如图2-13所示,假设蓝色圆形是用户需要的信息,那么其他四种颜色的信息对用户来说就是一种干扰,它们阻碍了用户看到蓝色信息。在过去信息量不足的时代,这种覆盖式设计可以网住很多用户,因为总会有用户想要绿色或黄色的信息,但是今天这种设计走不通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用户每天都会看到海量的信息,他们根本没时间去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他们更注重信息的获取效率,于是新产品为了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就顺从用户的需求对蓝色的信息进行了突出设计,从而获得了喜欢蓝色信息用户的青睐。
后来的新产品同样顺应用户需求,蓝色信息就越来越被突出,新产品瞄准的人群也越来越垂直,这个过程就是从渔网逻辑演化到枪型思维的过程,很多创业机会都来自垂直领域。
在市场竞争的压迫下,仅仅提供给用户必要的信息是不够的,设计师必须更用心地捕捉目标用户的需求——他们研究消费群体的行为、习惯和目的,如果能准确找到目标用户需要的东西,那么设计师做出的产品就能被目标用户所接受。
案例一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渔网逻辑和枪型思维的产品特性,如图2-14所示:

当你带着某种目的点击“发现”-“附近的人”时,看到“附近的人”呈现的界面,你会感到失望吗?失望的原因在哪里呢?
上面的问题我们经过调研,获得的用户反馈如下:图片的质量太低;图太小看不清;居然需要加为好友才能进行聊天……微信是一款追求社交效率的软件,所以“附近的人”也跟随主流要求提升了信息的获取效率,比如一个屏幕可以显示九行条目,这是为了让用户更有效率地筛查附近的人。
这种追求效率的设计在用户使用微信通讯时非常方便,但是专门使用“附近的人”的用户就会为之困扰,因为这并不能满足他们“和陌生人交流”的需求。虽然微信做的足够大,它覆盖了这个需求,但是产品的其他功能干扰了用户对这个需求的使用,这就是渔网逻辑的特点。
微信覆盖了很多功能,但是对很多功能都无法做到完全深入,而且这些功能互相会形成干扰。
那么新产品的机会就来了,我们再来看看当年陌陌的设计。

如图2-15所示,比起微信“附近的人”功能,陌陌每屏幕只显示5条信息,这样的呈现方式会让陌生人的相片更大、图片质量更佳,并且点击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即时聊天。
枪型思维的设计就是让某个场景、某个事件的效率和呈现达到最优,用差异化战略把子弹打到向心力(处于市场中心地位的产品)产品无力顾及的位置,从而创造出新的机会,这就是渔网逻辑到枪型思维的转变。
案例二:

如图3-14所示,打开微信的“发现”-“摇一摇”,然后真的“摇一摇”,得出的结果让你失望吗?
首先图片还是老问题,又小又看不清,而且很多微信用户的头像并不是真人头像;其次,你会发现这个界面的主要空间用于展示那个毫无意义的“手握着手机”的图标,一个如此重要的位置却给了如此毫无意义的元素,这本身对惯用“摇一摇”的用户来说就是一种信息干扰;最后,点击陌生人还是要先加好友才能聊天,极大降低了陌生人交流的可行性。
这同样与微信的设计DNA有关:熟人社交追求效率,而且怕人干扰。那么我们看看相关的垂直产品探探是怎么做的,如图3-15所示:

探探将微信“摇一摇”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了出来,它把首页偌大的空间用来展示用户的图片,满足了用户对于陌生人颜值的需求。如果用户点击×按钮就表示不感兴趣,点击爱心按钮就表示感兴趣(或者左划右划),这种“筛选”比“摇一摇”的效率更高,进一步满足了用户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需求。
这也是从渔网逻辑到枪型思维的过渡。
微信的设计覆盖了核心人群,但是对陌生人交友有需求的细分人群同样会喜欢陌陌和探探,后者的设计在信息时代更受欢迎,因为它更快、更直接地传达了用户想要的信息,满足了垂直市场的需求,这些都是枪型思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