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风格的意识》学习笔记
“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史蒂芬·平克在书中提到的这个观点,清晰定义了“写作”:将脑海中离散、跳跃的混乱念头,归拢转化成逻辑严谨的文字。写作是在和读者对话,所以不能满足于自我表达,因为你关心的,不一定是读者关心的。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勤于练习是必须的,但知道怎么练习更重要。
首先,做一个好读者——这是好作者的起点。只有知道什么文字是美的,才有可能写出好文字。史蒂芬·平克在书中说:“在阅读中发现、欣赏,并对好作品进行逆向(拆解)工程,破解它们好在何处。”阅读中的“感觉”就是能与精巧句子产生共鸣的理解力。好的写作是对文字审美能力的要求,但这需要大量输入。
其次,写作必须建立表达的逻辑性。说和写都包含着“表达”与“章法”两层含义。我们在听或者读一段话的时候觉得别扭,问题并不出在某个具体的字词上,而是背后的章法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因此,学习写作,更多要在“逻辑性”上下功夫。这个过程并不是靠突击取巧就能获得,它需要在长期的磨炼中逐渐掌握。
第三,遣词造句尽量简洁明了,能删掉的都删掉,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副词和形容词。写作中用提问引发读者的兴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专家腔”。
第四,对话比主题更重要,写作者要做的是向读者解释一些重要的主题,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个主题有多难。要尽量使用主动语态,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X会带来持续的累积性毁坏”,就可以改成:“不要使用X,它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将你杀死。”
在书中,史蒂芬·平克介绍了一种称之为经典文体(classic style)的写法,。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以视觉为中心来组织叙述结构。 视觉在这里是个比喻。作者之所以有话要写,是因为他“看到”了读者还没看到的东西,于是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一路看过去,“历历在目”。
经典文体不是独白也不是宣言,不是作者情绪的宣泄,也不是单方面宣布宇宙真理。
比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直白文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迟到的老鼠才吃得上奶酪。这才是经典文体。
第二,注重韵律。 好文章必是可读的,这里的可读性,指的是“阅读”和“朗读”。
要朗朗上口,造句时尽可能用短句,如有长句,首先要想如何转换为短句。反过来说,长句不用则已,要用就用到出人意外有新鲜感为止。如果多是短句,偶尔读到长句,你会知道这是作者特地给我发的信号,要停下来用心接收。
第三是用词。 术语、官话、套话泛滥,不一定是作者故意要隐藏重要信息,而是因为人皆有之的认知局限。语词是活的,它每天都在被创造出来。语言都是杂种,没有纯洁性这回事,所以好作者总要留意新词。但要注意,新词的存活率低,使用要谨慎。
第四是句法,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大脑认知逻辑是一样的。平克说,要先易后难,把最复杂最难的内容放在句子结尾。先易后难对读者的认知负荷要求最小,让读者面对最难内容时,已经扫清了障碍。
第五是文法。 平克称之为连贯性之弧(arcs of coherence)。开宗明义之后,如何展开话题,起承转合,谋篇布局?平克借用大哲休谟(Hume)的概念,将连贯之弧分解为三种主要关系:相似、邻近、因果。
“相似”就是并列、对比、层层递进这类平行结构,一二三四,综上所述,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邻近”指时间顺序,顺序倒序插序之中,首选顺叙,它对读者的认知负荷要求最小。插叙或者倒叙,不仅要用的谨慎,更要达到特别的目的,使读者在按照时间顺序的叙述中,意识到这是作者再一次给我发来的信号。
“因果”不只是狭义的“因为、所以”,还包括反驳和限制,例如除非,尽管,但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