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 读《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有感第二稿
007
“ 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
——读《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有感
第二稿
陈娥
当我时隔一周重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教育学张永博士写的这篇文章,有点明白了张博士的这篇文章,似乎是在想通过“新基础教育”在向我们传达一些什么理念。那就是想告诉我们,“新基础教育 ”研究实验学校与一般学校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新基础教育”的“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视环境的相互作用
张永博士在文中介绍,布朗分布伦纳最早提出有关人类个体发展的生态学分析框架。现代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环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受发展的个体的影响,然而他仍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环境做出明确描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细分析。因为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把这种理论描述为生物生态学理论可能更为准确。他的人体个体生态学核心观点是个体与环境必须被看作是相互塑造的系统,每一方都随着时间而改变,且对另一方的改变作出反应。我想这大概 就是我们说的“环境能改变人,能塑造人”“环境是会变的”“人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微观系统、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也就是张永博士说的四层次分析框架。通过反复阅读,我读懂了这既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也是一个相互影响,有着交互作用的系统。不管处于哪个阶段或层次,环境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比如当我们的学生还小的时候,家庭是他们的微观系统;随着孩子的长大,他的活动范围由家庭走向邻里,这样他们的活动又在不断扩大 ,从家庭 走向邻里,从社区走向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区 。学生在每个阶段 ,都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如在家庭这个微环境系统中,如果家庭幸福,孩子自然幸福。如果夫妻关系不好,自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再如当他们走进学校,分到某个班级,他的行为习惯也会受到所在班级的影响。
二 、重视真实的学科教学
张永博士基于生态学分析框架,尝试了对“新基础教育”研究中 学习活动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学校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从校园意义上来说,学校是一个物理和物质系统;从制度意义上来说,学校是一个教育教学系统;最后,学校是复杂的开放系统。这是所有学校具有的特性或共性。
“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除了具有上述特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或特性:“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包含学校领导与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等两个层次三个领域。“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班级层面不仅经历着学科教学中的学习,也要经历着学生工作的学习。
学科教学,基于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张永博士引用了叶澜教授的话,不仅是学科教学有育人价值 ,课堂教学本身也包含着育人价值 ,教师需要提升与学生一起创造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课堂生活的自觉。但叶澜教师强调,教学生活是师生为自身发展 所共同创造的生活,而不是为他人的演出,课堂生活的灵魂是真实 。但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平时的课堂缺少了丰富有意义的活动;在一些重要场合,我们的课堂又缺少一份真实。很多时候,公开场合的课堂教学,对孩子的成长意义却是我们所不期望看到的。为了达到一种“完美 ”的效果,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彩排”,生怕出一点差错。我觉得这是在折腾学生,我相信虚假的课堂,虚假的表演也会在学生的生命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甚至会把学生引向未知相反 的方向,或邪道上。然而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表演屡见不鲜。所以在我上优质课时,我只是不断打磨教案,但从不打埋伏。
记得第一次参加县优质课竞赛 ,刚好抽到了表妹的班级 ,我只是布置他们把书读熟,搜集一点相关资料。表妹问我为什么不先上一遍?我知道,除了我,其他老师都是这样做的。我回答表妹:“你喜欢吃剩饭剩菜吗?”表妹很果断地回答“不喜欢!”我说:“既然不喜欢 ,为什么要我先上一遍呢?”表妹很奇怪,因为他们经历得太多了!虽然这次上课只得了三等奖,但我并不后悔!
还有几个经典的案例:
案例一:学校同事(带一年级数学)上组内研究课,教师在导入时对学生们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 一起去逛超市!”话音未落,谁知原本单纯幼稚的学生立即回答:“老师骗人的!” 一时间,教室里寂静无声,老师尴尬地站在讲台上。
案例二:另一个学校的同事上 一年级语文,在识字环节,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也为了巩固识字效果,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谁认识了这些字,就可以到北京去玩!”谁知孩子们又是一阵唉声叹气 :“哎,又是骗我们的!”
三、重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张永博士在文中指出,成功的活动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中会留下鲜明的痕迹,在关键时期还可能成为学生发展阶段转换的敏锐触发点。 张博士认为学生不仅是学校生活的参与者,也是社区组织、邻里和家庭生活的参与者,还是孩子不仅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承受者。这就是我们给学生的定位,或者说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的角色扮演。家庭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续和支持系统,还承担着独特的社会教育责任。接着张永博士引用了杨•盖尔的观点,简化后,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分为了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活动。但这三种活动有时又是交织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公共空间变得富于生气与魅力。
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有家庭 、学校,还有社区,还有那些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空间。是的,我们不可能把学生局限于这两个空间,我们必须用于突破时空,打破壁垒,让学生从学校、家庭走出来,走进社区,走进公共空间。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班级活动空间,有在教室开展的,有在学校公共空间开展的,还有在图书馆、养老院、公园、景区等这些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开展的。如我们的亲子阅读、亲子手工、家长绝活,请医生进课堂;有时选择学校开展,如亲子游戏;有时选择各个小区、公园等,如到附近小区广场放风筝;到公园做 环保;我们还会在大自然开展活动,如春游、搬竹笋;我们还会到一些科普基地去开展科普活动,如到电站参观电站,进而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们还会带着孩子走进养老院,特殊学校,让学生关注特殊人群;我们还会带着孩子清明节祭奠先烈,母亲节感恩母亲,到十字路口体验当警察等。这一届学生是我从2015年带上来的,从一年级上学期到三年级结束,我们开展了近五十次的班级活动。除了亲子阅读、亲子手工、亲子远足和亲子游戏 是保留“节目”,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其余的活动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孩子的兴趣“量身定制 ”一些 活动。
四、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
张博士提出中小学生如何以自身的主动、健康发展带动周围同伴和师长主动、健康发展的课题。看到这里,我在思考:让学生去带动同伴还是可行的,在班级里多树立这样的榜样,让学生向榜样学习即可;让学生去带动家长,我感觉这是一道难题。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必须有足够的思维、方式 等来说服家长,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毕竟在我国,还是一种“家长制”,具有绝对的“权威”。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说一不二”“说东不敢往西”,认识不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自己榜样的重要性。虽然 孩子很小 就在教孩子背诵“子不教,父之过”,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教育孩子,甚至袒护孩子的。张博士说,家长既是孩子学习的积极榜样,也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消极榜样。这就是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很多问题都自觉不自觉投影到学生身上。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当我们需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必须首先成为那样的人。
最明显的例子,现在很多家长自己就离不开手机,却不准孩子玩手机,但 自己却无力教育;自己不读书,不 学习,却一直要学生好好学习。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实!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五、重视学习活动的认识总结
张博士在第三部分“结语”中总结了学生的在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和游学之间的多重关联后进行了生态学的分析,得到了三点认识:
1、每种学习活动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尽可能为中小学生创设学习时空转换的各种机会。2、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重视各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结质量。从生态学的角度,不仅要研究学习活动的多样性,而且要研究这些学习活动之间是如何锁定和建构的。3、中小学教育者应尽可能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和中小学生的能动性,把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联结和整合,形成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圈。
最后张博士提出我们要通过有意义的参与,把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型学生转化为主动参与型学生,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以改变教育相关者和学生自身的存在方式。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班级活动,除了亲子手工、阅读 之外,大多属于户外活动,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能认识到位,无奈时间不受自己支配,参与的人数还不够多,参与的面还不太广。我知道,学生是愿意参与的,家长也是支持的,只是家长的时间受到了限制。
以后,我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的童年留下最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