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篇】谈兴趣与学习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智力开发的钥匙。人一旦被激发了学习兴趣,那么相应的学习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地不一样。
当然,在学生阶段,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也必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不能从单一方面考虑,而是多方面综合的因素。只有双方面都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陶行知先生的养成教育思想中有这样的话:“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在学习中同等重要。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和家庭作业这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的学习习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要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诱发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数学学科而言,在预习过程中,假如只是简单地看一看例题,划一划概念,背一背公式,那么估计这样的预习学生是不能掌握公式或者概念的内涵,学生是否真正能够运用公式就没把握了。因此,预习可以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例如,在预习《三角形》第一课时时,可以布置学生先动手做一个三角形,从动手做的过程中形象地理解与记忆三角形的特性,这比死记硬背三角形特性要实在得多。又如,在《观察物体》的单元预习中,我会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中的物体,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并将看到的物体的一面下来。有了动手画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单纯从一面观察是无法看出物体形状的。有了这样的预习形式,学生的预习兴趣会提高了许多,慢慢地也就形成了预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听课的效果,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二、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涯中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他在《新教育》中提到:“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擅于利用语言、动作、有趣的实例、直观的教具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主、自发的行为。同时要注意到,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多问、多说、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与解答,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而且,在每一节课中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成功,能够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有了成就感,从而便会产生强烈的内驱力,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感受成功。擅于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抓住学生每一个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优化课后学习,让作业成为乐趣。
课后学习主要是课后复习与完成家庭作业。复习是对一天学习的回顾与巩固,而作业是复习后重要的学习环节,两者都有助于深化所学知识,有益于技能、理论的发展。
如何让课后复习与自觉完成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乐趣,并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很多教师的模式都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而这样的学习,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视为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学生写完作业后也不用检查,做对做错似乎不大关心,其实这是一种应付式的学习态度。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做作业,认为上课听就听了,做作业是一种负担。有了这样的想法,就算是学生要做作业,效果也不好。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妨改变布置作业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将作业与复习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减少作业量,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数学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曾经尝试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提出学习上还存在的问题、收获了哪些知识、答对了哪些问题、攻破了哪些题目等等几个部分,并将整理出来的单元知识结构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其实也就是思维导图了。作业交起来后,将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允许他们的作业留有空白,只完成他们能够完成的部分,这样,这部分学生学习起来的压力也不会太大,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
总而言之,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去打动学生求助的心,去点燃他们的兴趣,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快乐地学习,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兴趣起步,冲向收获知识的终点,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