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印象(十)迷人的克拉科夫
离开城堡穿过两条街路,就看见了中央广场旧市政厅那座哥特式标志性钟楼,有人说它已经开始倾斜了。
这是一个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站在这里,我突然想起法国电影《两生花》,它讲述了生长在不同国度,确有着相同名字和兴趣爱好的两个女孩有着心灵感应的故事,她们就是在这里冥冥之中遇到了另一个自己。那有些诡异奇幻的情节,让这古老的广场有了种淡淡的神秘感。
塔楼边是主调为米黄色二层楼的纺织会馆,纺织会馆在欧洲许多地方都有,但克拉科夫的这座会馆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
会馆有一排整齐的拱门和一条气魄的大理石长廊,一楼商场里有许多比邻而居的商铺,尽管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眼前来来往往的人流似乎还可以让人多少感觉到一点当年的商业氛围。
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各种纪念品,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还有一些好玩的小商品等。没想买东西,所以我在里边简单地逛逛就离开了。
宽阔的广场中间是一座高大的雕塑,雕塑基座四面刻着栩栩如生有着不同寓意的人物,烘托着上面波兰著名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思想曾影响了本国许多作家。
据说在波兰许多地方都有他的雕像,但这座铜像是最著名的。它是经过反复筛选,才从60多位高手中脱颖而出。事实上诗人却从未到过克拉科夫,他的遗体也是在去世35年后才从巴黎转到瓦维尔教堂的地下室里。
雕塑的周围有许多闲散的人,她们用手中的食物诱惑着广场鸽,与那些肥胖的无所顾忌飞翔的鸽子嬉戏玩耍,令人忍俊不禁。
铜像前面则是无比壮观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它是当地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克拉科夫人对此情有独钟。据说这座哥特式建筑用了100多年时间才最后完成,高度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红砖石教堂。
走近教堂我发现许多人在仰头上望,原来是在等待着塔楼窗口的号手。导游告诉我们,当年蒙古军队突袭,教堂号兵发现后吹号预警,被侵略者用箭射杀。市民们奋起反击打退了蒙军,蒙古军队从此止步于克拉科夫。为了纪念这名号兵,每到整点就会有人在教堂高处向四方吹起号角,并且还会在固定音符上戛然而止,然后再继续,这个传统已延续了700年。
我随意地沿着教堂边一条小街走去,小街的尽头是一个不高的塔楼。小街并不长,两旁布满了风格各异的小店,其中一家皮鞋店吸引了我。店里货架上和地上都堆满了鞋,有些样式我在家乡的高端商场见过,但价格却是这里的三倍之多,本想带两双回来,可考虑到还有很多天的行程未走,犹豫再三只好放弃。
后来才知道小街尽头的那座塔楼,是老城区的主城门弗洛瑞安,没有走出去一览外面的景色很是遗憾。
广场上人很多非常热闹,周边有许多餐馆和小店经营着各种美食,咖啡座上有休闲的游人也有聊天的市民。教堂右边红砖墙下,几个中年艺人专注地拉着手风琴,音乐行云流水般的舒畅;而门前不远处几个帅小伙则在忘我地演奏着萨克斯曲,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附近最古老的雅盖隆大学的学生,那饱满圆润朦胧深邃而略带伤感的曲风直抵心灵。
中世纪豪华漂亮的马车带着皇家风范,穿梭在这沧桑的街道广场。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毛色柔顺光亮,顶着华丽的羽饰,骄傲地迈着方步,发出有节奏的踢踏声响,车上不仅有驭手更有一位时髦的妙龄女郎,吸引着众多游人的目光。
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氛围和特有的风情让这淳朴古老的广场变得温馨而灵动,并散发着迷人的味道。
几天来,围绕着维斯瓦河——波兰的母亲河,把匆匆的足迹留在了那片土地,留在了那一座座古老的城镇。
我看到了一个苦难的民族隐忍与坚强,虽历尽战争摧残几经灭亡,却像不死的勇士般顽强不屈。
我亲身感受到了他们极力保护古代建筑,使民族精神和文化得以传承和光大。他们在废墟上一丝不苟的原样重建历史建筑,用凝固的音符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无论是荣耀还是耻辱,让城市的历史像维斯瓦河水一样不断地流淌下去。
他们尊重崇拜和敬仰民族英雄,视其与教皇总统一样至高无上,这种英雄情结也令人由衷地感动和敬佩!